发布日期:2024-09-24
【编者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继全国“两会”关键词、“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键词、二十大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关键词等专栏后,2024年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携手上海市政治学会、澎湃新闻,开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键词。我们将围绕全会《决定》选取关键词,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进行解读。
今天的关键词是:中华文明标识体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阐述“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时提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这一论述最早可追溯到2018年10月,是《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的16项主要任务的第1项。时至今日,有关中华文明标识的内涵意蕴和实践探索不断丰富,有必要构建一个更加完整的、具有框架性的中华文明标识体系,这对我国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
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深刻内涵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魂”与“根”。中华文明能够绵延五千年和保持如此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其兼具传承与包容的内在特性。中华文明标识是中华文明的具像化符号,囊括了有助于中华文明继承、发展、传播、交流等过程的一系列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这可谓传承中华文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同时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重要标志。常见的中华文明标识包括了典型的文明古迹、文物物件、地标建筑等实体,以及传统的理论思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等虚体。深入理解这些标识,需明确其重要价值,把握其提炼原则,厘清其主要来源。在此基础上,要凝聚人民群众、政府机构、学术专家、企业团体等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以加强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进一步推进中华文明标识的体系化架构。
习近平总书记概括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这也是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应当彰显的鲜明特征。一是连续性。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也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二是创新性。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以及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三是统一性。多元一体、团结一心,基于强大的文化认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精神血脉里的家国情怀和共同理想信念。四是包容性。兼容并蓄、开放包容,将新旧、内外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了自身的不断发展。五是和平性。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中华民族向来爱好和平,依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持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重要意义
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是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必然要求。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增强文化自信。这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前提和先决条件。将能够展示中华文明精髓的标识进行提炼、整合、体系建设,既是提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内在要求,也是集中挖掘传统文化宝贵资源、以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华文明生命更新的重要实践。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补充、拓展、完善,形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凸显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有助于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奋力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有助于国家形象的积极塑造与对外传播。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中国当前在世界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他塑”而非“自塑”,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中国话语需要核心表述,中国故事需要主体形象,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就是生动体现和典型代表。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也拥有自己独特的模式。要提炼好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例如,用“以德服人”的天下观应对“中国威胁论”,用“和而不同”的文明观应对“文明冲突论”等。使用全世界人民都听得懂的话语概念、都信服的历史依据,才能逐步削减来自西方社会和其他文明的误解。以人类共同利益为交汇点,凝聚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还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实际需求紧密相连。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一方面,虚体标识体系有助于深化人民生活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情感链接。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观念。《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概括为“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这些标识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又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重要基础,对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具有深远影响。另一方面,实体标识体系为人民生活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依托价值突出、内涵丰厚的珍贵文物,推介一批国家文化地标,着力于博物馆、历史遗址等设施建设,进一步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并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作者:唐嘉华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讲师、博士】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2024年9月23日)
相关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825589
来源 ▏社联科普处、澎湃新闻 编辑 ▏何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