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东方讲坛 > 讲坛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学习系列讲读会】阮青: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长三角如何走在前列?

发布日期:2023-06-26

【编者按】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5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工作取得哪些成效?这项国家战略蕴含着怎样的发展机遇?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长三角如何走在前列?日前,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阮青在东方讲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学习系列讲读会”上作了演讲。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目前,我们国家有不少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至少有七个,每个战略都有一个关键词,长三角区域发展战略的关键词就是“高质量、一体化”。“一体化”是区域发展中比较高级的阶段,也有比较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这为长三角一体化设置了更高的目标。今天,我就围绕“全面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跟大家做一些交流和分享。

 

        天时、地利、人和

 

        长三角一体化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也是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如何认识这种机遇,我觉得可以用“天时、地利、人和”6个字来概括。

 

        所谓“天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战略部署,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并由他亲自宣布上升为国家战略。我们把习近平总书记对长三角一体化工作的系列批示、指示、讲话做了一个梳理,可以看出基本上他每年都会对长三角一体化工作有明确的部署和要求。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实际上早在此之前,他已经有了比较完整和深入的思考。在2018年4月份的一个重要批示中,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工作成效,提出长三角一体化要实现“三个更”的目标,即更高质量的一体化,更好地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更好地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指明具体路径,即处理好“1+3”的关系,上海要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要各扬其所长。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相应的配套机制也逐渐形成,俗称“三件套”。一是国家成立一个领导小组办公室,二是编制一个规划纲要,三是形成一批专项规划和政策体系。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长三角有了一个重要的定位,就是“一极三区一高地”。“一极”就是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三区”指的是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一高地”指的是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特别是“现代化引领区”,清晰界定了长三角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责任担当。

 

        所谓“地利”,世界上有六大城市群,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是第六大城市群。其他五个城市群现代化已完成,长三角是快速崛起中的新兴城市群,通过对比分析,长三角的面积、人口、城市集聚度在全球范围都是超大规模的。在人均GDP、劳动生产率等方面我们还有一些差距,这也说明长三角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按照中央要求,长三角要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在全世界范围内,日本、德国与长三角面积、经济规模相仿,长三角现代化完成之时,相信它将为国家发展作出比今天更突出的贡献。

 

        所谓“人和”,长三角一体化不仅有中央的顶层设计,也有自下而上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在这其中,上海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很重要。在我看来,上海当好龙头既要引领,又要兜底,是一个牵头人和责任者的角色。在携手苏浙皖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实践中,上海都提出一些想法、思路来引领,形成共识和行动。比如,李强同志在担任上海市委书记时,曾提出“五个着力点”,即规划对接、战略协同、专题合作、市场统一、机制完善。按照我的理解,可以说是指导长三角一体化的五个主要环节,也是一种方法论。同时,他还提出“木桶理论”,三省一市不是打造小水桶,要各自贡献长板,重新组织一个大水桶,大水桶能够为国家承担更多的事。

 

        长三角一体化的“人和”优势要通过一个合适的机制把各方力量组织协调起来。打个比方,就是两块“三明治”。大的“三明治”,上面有主要领导座谈会,中间有联席会议,下面有执行层。执行层也是个“三明治”,也有三块,一个是设在各省市发改委的联席办,再一个是专题组,长三角目前有15个重点专题组,包括产业、科创、能源、环境等。还有一个就是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这个办公室是2018年初成立的,三省一市同志在上海实现联合集中办公,标志着一体化合作机制的“一小步”,迈出了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一大步”。

 

        长三角一体化工作取得哪些成效

 

        首先是整体的工作成效,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讲,新局面正在形成。三省一市对党中央战略意图领会到位,创新方式方法,战略实施成果已经显现。从当好强劲活跃增长极角度看,长三角以1/26的国土、1/6的人口,为国家贡献了接近1/4的GDP。长三角地级以上城市现在是41个,其中有8个城市已进入“万亿城市俱乐部”,上海是4万多亿。长三角GDP规模在5000亿以上的城市有11个,排在最前面的是常州,估计今年就能上万亿,再后面有徐州、温州等。在我看来,中国式现代化就是长三角在一体化过程中不断释放增长动能和潜力的过程。

 

        具体来说,一体化实践的具体工作成效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个领域是科技创新。国际经验表明,世界级城市群关键是要有若干个世界级的产业群,任何一个城市群都不是靠外部技术依赖就能崛起的。三省一市的目标是要成为科技创新共同体,我们这个地区也是国家科创资源、人才资源非常富集的地方,国家四个综合性科学中心,有两个在长三角——上海张江和安徽合肥。长三角每年有8000多亿元的研发投入,占到全国的30%;双一流学科、高被引专家论文、专家和科学家数量也都占到了全国的1/4,应该说综合的科研实力很强。在三省一市领导的关心支持之下,长三角成立了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该办公室由科技部与三省一市共同建设和管理。面向未来的城市群竞争,主要是靠科技创新驱动,而科技创新的背后是一个地区对各类创新要素的组织能力。怎么样把这些要素很好地组织起来?我国有新型举国体制,美国也有美国的一套,美国国防部下面的DARPA(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能够把创新要素有效地组织起来,互联网就是DARPA的一个创新项目,它改变了世界。长三角创新的资源、创新的主体、创新的平台有很多。比如,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就是一个科创成果转化的枢纽平台。该中心于2021年6月正式揭牌成立,总部位于上海张江科学城,这是三省一市共同搭建的重要平台,该中心秉持的理念是把研发作为产业、把技术作为商品,已累计引进项目经理301人,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310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又比如,目前长三角已建和在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25个。长三角在国家科技奖三大奖里的获奖数占到全国的比重接近50%,可谓“半壁江山”。

 

        但也要看到,长三角创新城市集群还没有“攥指成拳”。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每年都发布全球创新指数(GII),列出一批科创城市集群,目前排在全球第一位的是东京—横滨集群,排在第二位的是粤港澳集群,第三位是北京。去年,苏州和上海第一次合起来排到了第六位。以往长三角都是单个城市排,上海在前年进入了第八。杭州、南京、合肥从纵向看进步很快,但是从横向看我们还没有很好地合在一起,尽管我们在项目上能够互相合作,但作为一个整体的创新集群,我们还要形成合力,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协同加强城市之间科创合作和共享,把长三角科创资源浓度和创新氛围搞得浓浓的,以大幅提升区域创新活跃度和成效。

 

        近期,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会同有关机构做了一些调研。我们感到在基础科研领域,长三角可以有所作为。基础科研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使命类,第二类是自由探索类,第三类是以企业应用为主。现在基础科研都是以每个省每个市为单元组织的,存在多头分散、效率不高的问题。我们提了一个初步建议,对第二类即自由探索类创新,长三角能不能考虑建立资金池增加投入,发挥各高校和科研机构力量,集中力量前瞻布局,运用独立实验室负责人(PI)等方式,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这个平台上把基础科研力量组织起来,把基础科研做扎实,既为国家承担更多的任务,也为长三角产业提供底层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持,让重要产业升级之路能够走得更快更远。

 

        第二个大领域是产业发展。世界级的城市群往往有世界级的产业集群和一流大企业、大学。我们也梳理了一下,长三角三个先导产业在全国份额都较大,作用、地位很明显。集成电路规模占到了全国的百分之五十至六十,生物医药占到了全国的1/3,人工智能也占到了全国的1/3。关于创新药,波士顿公司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数据,从全球创新药研发资本端分析,在全球范围里长三角资本集聚度是最高的、也是最活跃的。长三角还有一个产业集群大家可能都会想到,那就是汽车产业。长三角的汽车产业,现在大概一年产量有700多万台整车,占到全国的1/4,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到全国的38%,零部件规模全国最大,产值占全国的37%。从全球范围看,汽车产业在长三角经过三、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创新,已经有了很强的积累,长三角的汽车产业规模占到世界总量的8%,各类代表性企业、市场份额和产业链水平也够得上世界级。除此之外,在高端装备产业领域,像大飞机、高端传播、大盾构、核能装备等,长三角都有较强的比较优势,未来长三角打造若干个世界级产业集群是值得期待的。

 

        过去我们一直以为,长三角区域合作主要应该把基础设施搞好,把互通互联做好,这是主战场。现在来看,长三角一体化的主战场是科创和产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长三角要当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为国家做更多的事情。当然,这并不是说基础设施就不重要了。长三角已经从公路时代进入了轨道时代,打造联通便捷的长三角,这是我们重要的目标,要全力以赴去做。国家也制定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未来长三角的干线铁路、市外铁路、城际铁路增量要增加40%,轨道上的长三角让沪苏浙皖在空间上彼此走得更近。未来我们在长三角来来往往不是开小汽车而是坐地铁,很多城市具备当日往返条件。铁路也不光是高铁和城市地铁,还有城际铁路,包括上海等大城市的郊区铁路。未来长三角人应该是这样一幅场景:生活在上海,工作在长三角,或者生活在长三角,工作在上海,这些日渐增多的通勤人口就不再是局限于某一个城市,而是在长三角范围里生活工作。根据国际城市群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建设的经验,超大城市和若干大城市周边形成通勤圈,承担着城市功能外溢和辐射。此外,还有港口和机场。长三角的港口吞吐量在全国占到近百分之四十,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十三年排名全球第一,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也是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有一个内容就是数字长三角建设。近年来,三省一市先后发布地方版的“新基建”方案,5G网络、云计算和数据中心建设纷纷驶入“快车道”。2018年、2021年我们积极谋划和协调各方,中国电信、移动、联通和铁塔公司与四地政府签署备忘录,在长三角投入5000多亿元用于5G新基建及产业应用。大央企看好下注长三角由此可见一斑。2022年正式启动的“东数西算”工程,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促进东西部协同联动。国家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其中有两个在长三角,一个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另一个在安徽芜湖。

 

        在统一大市场建设方面。长三角一体化从政治含义上来说就是要促进和带动全国的发展,而从经济层面来说,就是要建设统一大市场。国外也有一体化市场的概念和实践,但一般理解相对比较狭窄,基本上是一个跨区域的劳务市场。在我看来,经济上的一体化,基础应根植于长三角市场的一体化,应把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特别是数据、人才等市场维护好建设好。在这个大市场里面,各类市场主体能够跨行政边界实现要素无障碍流动、高效配置,把市场内生动力充分激发和释放出来。长三角一体化市场是国内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体系建设具体可以概括为“三个一”,即一个证、一把尺、一个库。一个证就是企业在长三角可以异地办证照;一把尺,指的是行政处罚权、裁量权能够相对统一;一个库就是一个可以打通共享的企业数据库,以便于跨区域实施协同监管。

 

        再一个领域就是绿色美丽的长三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三角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也要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上带好头。目前长三角地区PM2.5平均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上海已经降到了25微克/立方米。长三角劣五类的水已经消除,现在要扩大三类以上水的比例。在水环境保护方面,三省一市正加强跨界水体联防联控,协同推进新一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浙皖两省共建的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等成为生态价值实现的全国试验田。共抓长江大保护,加大长江船舶和港口污染治理,联合开展“十年禁渔”。

 

        最后,长三角一体化实践要惠及老百姓,让老百姓能够享受到一体化的红利,我们要建设和谐幸福长三角。比如,14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长三角“一网通办”,驾驶证、结婚证、营业执照等37类高频电子证照实现共享互认;完成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规定长三角协同立法,旅游、出行、文化体验等应用场景不断拓展。近年来长三角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加快推进,比如,推进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2018年上海市会同苏浙皖三省率先探索形成经验并在全国推广,截至2022年底,异地就医门诊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已覆盖长三角全部41个城市的1.7万余家医疗机构,累计结算1600余万人次,涉医疗费用超过46亿元。

 

        下一步,一体化之路如何走

 

        展望未来,一体化之路该如何走?概括起来,就是充分激发内生动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走深走实。

 

        一是把国家规划纲要和“十四五”实施方案落实好。这是国家的顶层设计,也是管中长期的。我们还要落实好正在实施的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启动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工作。同时,要把年度计划和重点事项落实好,每次主要领导开座谈会,都会提出一批需要重点推进的工作任务,由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汇总并明确各方分工,全力推进落实。

 

        二是要把长三角几个重点地区建设好。我们有长三角生态绿色发展一体化示范区,主要是制度创新。依托大商务、大会展、大交通,虹桥交通枢纽未来要打造成为长三角的中央商务区。还有临港新片区,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五个重要”的要求持续地推进。

 

        三是长三角的合作机制还要进一步完善。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是对接服务各方的平台,也是落实国家规划纲要的操作枢纽。要继续当好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店小二”。“店小二”就是要做好服务、要热心、懂专业、有韧性,还要有点情怀。五年前,我记得解放日报有篇报道是这么形容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的,“这个地方不像传统的政府办公室,倒像是一家热火朝天准备IPO的创业公司”。国家战略在继续中,我们这个“创业公司”一直在路上,期望得到大家的支持,共同关注和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工作。

 

        【思想者小传】

        阮青,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院长。

 

 

 

(来源:上观新闻 时间:2023年6月25日)

相关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625573&v=1.0&sid=67

 

来源 ▏社联科普处、上观新闻       编辑 ▏何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