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东方讲坛 > 讲坛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词】(9)丨“新质生产力”为什么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发布日期:2023-11-09

【编者按】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也要符合本国实际,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


        继全国“两会”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关键词、“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键词、“小常识与大道理”关键词等专栏后,2023年10月起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联合澎湃新闻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关键词。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对其理论体系、战略安排、实践部署等进行知识总结和理论解读。

 

        这一期的关键词是:新质生产力。

 

 

        2023年9月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生产力是人对自然的关系,是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展现出强大的财富创造能力。新质生产力是指在前沿科技不断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的当下所形成的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有利于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有助于我国抓牢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推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进而为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可行指南。


        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


        纵观人类发展史,生产力的每一次飞跃都伴随着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新质生产力,要依托科技,依托创新。当前,第四次科技革命正蓬勃发展,基于人工智能、5G、大数据、基因编译、量子技术等各形态前沿科技革命助推人类生产生活正取得革命性变化。同样,新技术引发新的产业发展,新的生产力正在孕育生成。伴随各产业发展正面临集聚交叉,各产业的融合发展正在推动新业态生产力的形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推进,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同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国际环境下,中国所面临西方科技打压与遏制愈发加剧,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进一步要求我们需要尽早在“卡脖子”等重点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摆脱外部遏制封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需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


        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重要不同之处在于,科技创新是重要驱动力,新型产业与产业升级是重点方向,尤其是数字技术引领平台经济和数字产业化和数字产业化等新经济业态的发展。面对新业态的出现,国家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制定相关战略框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技术的出现关键在于新兴技术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而助推高质量发展。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效发力。


        首先,新质生产力需要构建总体战略框架,把握好顶层设计。新质生产力涉及诸多议题领域,需要构建总体性战略框架。新质生产力涉及科技攻关、人才培育、资源协调、产业引领等多元要素,这需要在构建各领域战略布局中注重内在的联系,加强统筹发展,提升各产业内在联系。尤其是伴随新兴技术的发展,一系列新的战略举措需要提前布局,进而保证新兴技术出现伊始能够得到健康发展,与国家战略布局相契合。例如,绿色发展、人才强国、健康中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相关战略布局如何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需要我们提前谋划,超前布局。


        其次,新质生产力需要协调各方资源,优化各类资源配置。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要各方资源密切融合,各级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专业人士均是参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行为体。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既需要既有集成电路、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先进电力装备、工程机械、高端数控机床、医药及医疗设备等产业创新升级,石化、钢铁、有色、建材、化工、造纸等传统产业形成绿色制造体系,这需要新兴技术加持,也需要各方密切协作,推动土地、资本、技术、数据等各类要素高效配置,尤其是发挥数据等新兴资源的高效治理,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新质生产力的各类资源分配模式。


        最后,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指导下,新质生产力能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增长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新质生产力的出现深度根植于未来产业,新业态的发展通过国内大市场的优胜劣汰,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促进国内各地区突出自身优势,科学布局相关未来产业,弥合国内各地区发展不平衡。通过新兴产业弥合国内发展鸿沟的基础上,借助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等诸多高水平开放战略引领,促进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走出去,促进世界现代化发展。在新质生产力的有力带动下,双循环更加畅通,双循环体系建设更加成熟,推动我国在高水平开放中赢得更大主动权,更深入地参与到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去。


        基于此,在新兴技术创新不断集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成熟的基础上,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能够有效助推新发展格局的形成,促进高质量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更加合理,实现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同时也应客观认识到,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需要国家密切追踪观察,加快战略布局与具体政策措施的完善优化,在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及时应对,探索出一条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国家治理新路径,从而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内涵。


        (作者:耿召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科社教研部讲师,博士)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2023年11月8日)

相关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208967

 

来源 ▏社联科普处、澎湃新闻       编辑 ▏何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