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东方讲坛 > 讲坛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二十大关键词】(15)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发布日期:2022-11-23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表述、新要求,是学习、研究、传播、普及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内容。继全国两会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关键词、“四史”关键词、“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键词、“新时代治国理政小常识与大道理”关键词专栏之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澎湃新闻联合开启“党的二十大”关键词专栏,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新表述、新观点撰写文章,传播和普及大会精神。

 

        今天的关键词是:人类文明新形态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现代化,如何建设现代化”,这是中国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一直孜孜以求的梦寐夙愿,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的理论与实践命题。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从树立“四个现代化”的具体目标,到探索内蕴小康社会阶段性目标的“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以来,经过理论与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将现代化的普遍规律与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结合起来,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2022年10月18日,江苏南通,工人正在通海港区集装箱作业区的码头上装卸集装箱。视觉中国 资料图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从全新视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深化与创造的理论产物。从现代化路径与文明形态的双重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将会体现出三大特性。


        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价值理念上具有包容性


        作为后发国家,人类文明新形态本身既是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产物,也蕴含着新的价值理念——包容性,这种包容性体现在价值理念上的融合式创新并形成的文明融合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厚德载物、亲仁善邻等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不同层次价值观融合的原则与标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和而不同”既决定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实必然性,也要求中国与其他文明体之间要建立合作共生的包容性关系。


        费孝通曾指出:“文化上的唯我独尊、固步自封,对其他文明视而不见,都不是文明的生存之道。”文化上的包容性为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行为提供了实践准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在世界矛盾运动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文明之间并非西方视野中的更替迭代竞争模式,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另一种新可能,那就是构建不同文明间相互包容、共生一脉的“命运共同体”。


        包容性理念也体现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特征上。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要求中国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兼容性发展道路。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方面,共同富裕的目标具有内涵上的包容性,也具有所有类型人民主体的包容性。在发展内涵及其维度上,包容性既体现在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单中心发展格局到“五位一体”的整体发展格局,也体现在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五大文明”的现代化根本要求上。


        人类文明新形态在道路探索上具有主体性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现代文明与社会主义文明有机融合的时代产物,文明本身的包容性理念对其道路探索提出主体性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掌握自己命运”则要求理论探索上要自主,发展模式上要创造,塑造具有主体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现代化道路的模式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用脚步“走出来”的、用奋斗干出来的。中国人民曾经选择过不同类型的发展道路的实践“样本”,最终的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人类文明新形态既吸收了中国历史文化“母版”的精华,也摒弃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模板”的框框条条,既拓展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规律,也克服了国外现代化“翻版”的内在制约性。在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本身既是过去探索的经验,也是正在践行的路径,更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从而让中国实现从学习型现代化、追赶型现代化、依附式现代化,进阶到自主创新型现代化的成功蜕变,党的二十大报告将道路的主体性上升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个“必由之路”既是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历史经验的总结,也为未来继续塑造与完善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实践之路。


        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实践模式上具有创造性


        创造性是一个国家成功实现现代化的必要要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典型特性之一。这种创造性集中体现在破解了后发展中国家对西方早发国家现代化模式的多维迷思。在对现代化模式的学习、探索与创造中,中国搞清楚了现代化模式不具有普遍性的划分标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同时,中国也弄明白了“全球化=西方化”“现代化=西方化”“民主=多党制/两党制”等模式不成立的现实。同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自主探索与实践创造在实践上改变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历史进程,也超越了西方大国一直以来“中心-边缘”固化的二分模式,也在理论上破解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发展魔咒。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最为关键的是人类文明新形态所蕴含的“人本逻辑”对“资本逻辑”的纠偏与超越。


        (作者:丁长艳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2022年11月22日)

相关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0829072

来源 ▏社联科普处、澎湃新闻       编辑 ▏何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