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东方讲坛 > 讲坛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二十大关键词】(14)丨新时代如何有效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发布日期:2022-11-21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表述、新要求,是学习、研究、传播、普及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内容。继全国两会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关键词、“四史”关键词、“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键词、“新时代治国理政小常识与大道理”关键词专栏之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澎湃新闻联合开启“党的二十大”关键词专栏,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新表述、新观点撰写文章,传播和普及大会精神。

 

        今天的关键词是: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第八章“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明确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伴随我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向世界展示中华历史悠久且底蕴丰厚的文明形态、推进中华文明的全球传播走深走实成为提升国家形象、推进公共外交事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任务。


        深植中华文明的深厚内涵


        五千多年没有中断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这要求我们推动中华文明传播影响需要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人民勇于追求、追逐梦想的奋斗精神上展现得淋漓尽致,推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实现了伟大飞跃。在中国日益迈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征程中,向国际社会充分展现了深植于中华文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体现出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与感召力。另一方面,我们在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上存在丰厚的实践和理论基础。中华文明蕴含着全人类共同价值,具备向世界传播的价值与理论基础。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凝聚着自身文明的丰厚价值。中华文明赋予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指出,“中国走上这条道路,跟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内在的基因密码就在这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基因。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要理直气壮、很自豪地去做这件事,去挖掘、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因此,新时代要求我们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做到文化上自信自立。


        构建符合新时代中国开放发展的话语体系


        新时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在全球治理中发挥了更大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是一个长期过程,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也是需要统筹中华文明等叙事内容与叙事技巧的综合性工程。在推进高水平开放的过程中,构建符合中国自身发展的叙事话语体系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构建符合新时代中国走向世界的话语体系对当下中国深度融入世界有着关键性意义。当前,基于对华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错误认知,美西方企图建立起一套涉华虚假话语体系,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进行污名化叙事,国际话语权的斗争愈发成为大国竞争的突出表现。基于此,中国需要做到第一时间澄清事实、有力回击的同时,也要从顶层设计上构建总体性战略框架,形成一套成熟的、基于中华文明根基的、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叙事架构,这既能有效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也能为我国的开放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积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以中国文明为依托,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建设


        新时代,我国不仅需要建立起一套符合新时代开放发展的话语叙事体系,也要将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与公共外交建设更好地结合起来。中华文明是联系全球华人的精神纽带,我国迫切需要从多维度着手,以点带面地扩大海外受众群体,深化公共外交效能,构建国际传播与公共外交关系网络。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迫切需要与公共外交建设相统筹,相互促进,公共外交更多面向海外普通民众,国际传播的对象则覆盖更广泛的群体,两者若能相互结合,定能更为深刻形象地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华大地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同时,凭借中华文明的丰厚积淀,国际传播与公共外交相互统筹,海外受众可以深刻认识到中国的发展与变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识到中国民众与中国共产党难以分割的血肉联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这能够从根本上破解西方对华污名化的叙事。同时,在统筹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与推进公共外交建设的过程中,不仅外事部门、高校等官方机构发挥重要作用,智库、企业、行业协会在对外交往中也应成为开展这项事业的重要参与者。国际传播与公共外交建设由一件件具体工作组成,理念传播、心灵感知更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在具体实践中,我们需要在涉及学生交流、文化交往、商务往来等诸多涉外活动中充分展现中华文明的底蕴,展现新时代中国民众自信热情的风采,这均是提升自身国际话语权、让世界客观形象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应有之义。


        总之,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这需要我们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增强国际传播能力与推进公共外交事业相统筹,构建科学合理的国际话语及叙事体系,全方位、立体化地讲好中国故事。这不仅有助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也能够让国际社会更加客观理性地认识中国,感知中国。


        [作者:耿召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科社教研部讲师,博士]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2022年11月21日)

相关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0825538

 

来源 ▏社联科普处、澎湃新闻       编辑 ▏何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