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东方讲坛 > 讲坛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李天纲:一座更好的城,一定是“修”出来的

发布日期:2022-10-11

    今天,“城市更新”“历史建筑保护和活化利用”等概念正愈发高频地走进公众视野。如何给大家一座更好的城?近日,在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东方讲坛“你好,我的城——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面面观”系列讲座第三场——“怎样的上海,更‘上海’”活动现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李天纲给出的答案是“修”。



    “上海不是小渔村”,李天纲表示,这是一个必须首先澄清的事实。上海不是小渔村,而是一座有着730年历史的城市。因此,这座城才有着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去保护、更新利用。中国历史研究把县作为基本城市单位,设县可视作城市历史的开端。1292年,上海镇从松江府华亭县划出来,设立上海县。但这并不意味着县以下的市镇就没有值得珍视的文化遗产,相反,江南地区很多市镇的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比如,在青浦,朱家角镇的文化遗产就比城厢多。

 

    今天,守住文化遗产,并加以修复、更新利用,不仅在学界,在整个社会也已达成了共识。从外滩源到徐家汇源,还有新天地,很快还可以去张园走走,这才是更“上海”的上海。李天纲强调,一座好的城不单单是建造出来的,更是慢慢修、补、完善出来的。不要奢求一张没有缺陷的图纸,世界上所有的辉煌的城市都是修出来的,罗马、巴黎、伦敦、纽约无一例外。传统社区要重建,陆家嘴、虹桥、临港新城等新的社区也会慢慢形成它自己的文化,产生它自己的文化价值。文化多样性是创造力,它所能够创造出来的价值并不局限于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我们要把上海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海纳百川”出自林则徐的名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李天纲认为,“海纳”是融会,“壁立”就是持守。上海既要以包容、接纳和融会来充实自己的文化内容,更要通过梳理、持守来维护自己的文化传统,两者不可偏废。上海的开放性和多样性是一个传统,还有一个传统就是坚守自身,做到“壁立千仞”,就像大山不被动摇,有尊严、有原则地传承下去。即要有全球开放的气度,又要坚守自己的本土特征,上海才会更“上海”。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22年10月10日)

相关链接:http://wenhui.whb.cn/zhuzhanapp/liping/20221010/489766.html?timestamp=1665394443244

 

来源 ▏社联科普处、文汇报       编辑 ▏何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