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东方讲坛 > 讲坛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世界舞台之上,如何讲述“上海故事”?这场讲座给出了关键词

发布日期:2022-10-07

 

 

    上海城市精神与文化如何坚守、更新、和生长?世界舞台之上,怎样讲述“上海故事”,诠释“上海精神”,演绎“上海精彩”?


    在新中国73华诞之际, 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东方讲坛“你好,我的城——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面面观”系列讲座上,著名导演滕俊杰、知名学者李天纲、青年文学评论家金理,分享他们的理解与探索。


    李天纲教授指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海派文化”这个概念被提出,到后来的“海纳百川”,经过近40年的实践,我们还应该思考,除了海纳百川,还应该再多做些什么让上海更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中华文化是由中国不同地区文化构成的复合体,让上海文化“更上海”体现,就是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李天纲认为,处在当下,面向未来,既要“海纳百川”,也要重视“壁立千仞”,即上海要守住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与丰富的文化遗产,并加以修复、改造、更新和利用,让更多现代的上海人了解“古代的上海”,既全球化又本土化的上海,才会更“上海”。


    青年文学评论家金理通过两个文学案例,与听众分享上海青年人如何寻觅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如何来想象和规划这座城市和他们生活的未来。


    一个青年作家周嘉宁在《浪的景观》中的“城市考古”,体现了青年人对城市记忆的唤醒与再发现,城市召唤着青年人创造性、能动性,而青年人裹挟着这种创造性、能动性和主动性,生机勃勃地投入到城市生活中。


    第二个文学案例是备受国际关注的90后作家王占黑与其作品《小花旦》。金理认为,《小花旦》中描绘了上海爷叔的社区与市井生活,让人们走进了上海人的生活世界,在被人们所忽略的社区日常里,看到了这座城市与市民的生活活力、丰富性和内在的尊严。

 

    著名导演滕俊杰曾多次带队赴海外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并引起了巨大的国际影响。他认为,文化交流是人类精神财富的共享、陌生群体情感的融通、缤纷才华的展示、和平意愿的表达。而上海文化“走出去”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部分。


    其次,上海文化“走出去”要有自信,也完全有自信。因为上海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更有改革开放40年斐然的文化成果;第三,向世界展示上海文化,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即走进国外主流人群、主流场所和主流媒体。

 


    关于上海文化如何“走出去、走进去”,滕俊杰给出了三个关键词:真实、艺术、创新。脚踏实地,“超越匆匆步履”,做有情感连接的深度表达;用最高的艺术水准和先进科技,展示上海文化的最优秀成果,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话;在内容与表现形式上不断探索创新,体现上海这座城市的创造精神和天下格局的意识。

 

 

(来源:周到上海 时间:2022年10月01日)

相关链接:https://static.zhoudaosh.com/94DA432417DA6B4213B0F2360C58ADBE0ACE4A0352684113748A0E462C0562A2

 

来源 ▏社联科普处、周到上海     编辑 ▏何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