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东方讲坛 > 讲坛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新时代治国理政小常识与大道理】(38)丨“人无信不立”蕴含了怎样的为人之本、为政之道?

发布日期:2022-09-07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领导治国理政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他在不同场合的报告、演讲、文章、讲话、书信等中,形象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社会生活的常理、哲理,及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政治学、伦理学等的学理、真理,揭示了国家治理的道理、原理,在社会生活“小常识”与国家治理“大道理”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对这些小常识与大道理进行总结归纳、传播普及,是新时代学习新思想新理论、理解新实践新作为的题中之义。继全国两会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关键词、“四史”关键词、“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键词等专栏后,2022年,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与澎湃新闻共同开启“新时代治国理政小常识与大道理”关键词,和大家一起学习新思想新理论、理解新实践新作为。

 

        今天的关键词是:“人无信不立”

 

 

 

        “人无信不立”,出自《论语·颜渊》,原句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意思是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会垮掉,引申出人没有信用就没有立足之地的意思。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诚信的重要性。凡事要有信誉,无论什么事情,都是这样,如果你想要在这个世界上得到人们的信赖与支持,就必须以诚待人,以信交友,否则纵使你有过人的天赋,也会寸步难行。诚信是立身之本,社会之基,更是党和国家形象的代表。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诚信一直为社会高度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就诚信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围绕诚信建设进行了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诚信是立身处世之本

 

        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意思是说:人若无信用,那是万万不行的。就像牛车、马车没有木销子,还怎么行走呢?车无销,不可行驰于路;人无信,不可行走世间。孔子把个人信用看做为人立世的重要关键点,没有信誉的支撑,就没有人格的树立。所以,《论语》里又说:“民无信不立。”没有信用,就没有立足之地;没有信义,就没有立世之本。诚信的基本含义就是诚实守信,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实事求是,真诚待人,既不欺人,也不自欺,信守诺言,表里如一,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诚信既是传统道德中的立身之本,又是文明社会的基本行为规范。随着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领域日益走向契约化和法治化,要培养诚信品质,需要各种契约规范的逐步完善,需要人们契约精神和诚信意识的不断增强。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诚实守信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基本要素,也是社会生活正常运作的道德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诚信、友爱”。社会成员之间讲诚信,坦诚相待,可以减少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摩擦,大大降低社会运行成本。社会组织之间讲诚信,有利于促进合作,实现互惠共赢。总之,良好的信用关系能够促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养成,进一步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助于形成稳定有序的社会结构。

 

        诚信是民心得失之源

 

        诚信不仅是个人立身之本,对国家来说也极为重要。《左传》中就说,“信,国之宝也”,信用是国家的重宝,诚信自古即是重要的为政之道。《论语·颜渊》记载子贡有一次问孔子如何治国从政,孔子回答说: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管子·形势》中也提出了“言而不行,则民不附”的观点。由此看出,政府只有在民众心中树立起诚信的良好形象,才能保持政权的稳定。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其一言一行具有示范效应。特别是作为党员队伍中先进分子的领导干部诚信与否,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信任度。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这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提升诚信素养,引领政务诚信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党的宗旨要求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说话办事都应当老老实实,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光明磊落,讲真话,办实事,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践行“三严三实”、保持诚信本色,要把深入改进作风与加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实在,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决不能开空头支票,也要防止把胃口吊得过高,否则就会失信于民。

 

        诚信是国际交往的恪守准则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与国人交,止于信”。诚信是国际交往的重要准则,是国际关系中最好的黏合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致力于塑造和谐文明、亲和而有活力、有责任有担当、开放包容的世界大国形象。在国际交往中,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诚信美德,多次强调要遵守诚信原则。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印度尼西亚国会时说“坚持讲信修睦。人与人交往在于言而有信,国与国相处讲究诚信为本”。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出访韩国在韩媒发表的署名文章《风好正扬帆》中重申:“‘信’在东方价值观中具有重要地位,中韩以信相交,确保了两国关系长期健康发展的牢固基础。”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 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阐述中国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2015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巴基斯坦议会的演讲中说道:巴基斯坦认为“诚信比财富更有用”,中国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两国传统文化理念契合相通。

 

        国之信,重九鼎,诚信是国与国交往的基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秉持睦邻友好的理念、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同时,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进入新时代,诚信在全球外交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诚信是国与国之间正常交往、维系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条件。在国际交往中坚持诚信准则,才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彰显大国形象。只有与各国真诚相交,才能在互信的基础上,共同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从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作者:刘泾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2022年09月07日)

相关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9800207

来源 ▏社联科普处、澎湃新闻       编辑 ▏何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