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07-14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领导治国理政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他在不同场合的报告、演讲、文章、讲话、书信等中,形象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社会生活的常理、哲理,及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政治学、伦理学等的学理、真理,揭示了国家治理的道理、原理,在社会生活“小常识”与国家治理“大道理”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对这些小常识与大道理进行总结归纳、传播普及,是新时代学习新思想新理论、理解新实践新作为的题中之义。继全国两会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关键词、“四史”关键词、“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键词等专栏后,2022年,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与澎湃新闻共同开启“新时代治国理政小常识与大道理”关键词,和大家一起学习新思想新理论、理解新实践新作为。
今天的关键词是: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德”的重要性:“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这样的情形,在我国历史上,在当今世界上,都屡见不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中国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它在国家之德、社会公德与个人之德方面提出了“德”行的价值指引与实践标准,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个体”的重大问题。
新时代为什么要继续重视立德塑行?
每个时代都有与其适应的价值观念与精神追求。马克思说:“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新时代继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这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命题。
首先,立德是新时代国家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需要树立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优美的国家形象,更需有强大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关键要将传统文化的内在机理与新时代国家立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足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于一身的精神集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属于国家层面的价值凝练,对社会和个体层面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
其次,立德是新时代社会凝心聚力的“团结”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党凝聚与团结全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枢纽。一个社会的团结程度主要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与感召力,其中,塑造既有活力又有纪律的团结关系,这是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任务。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构建为全社会一致认同的社会价值规范,“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新时代美好社会的价值追求,它既反映了公众对社会建设的价值期待,也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追求与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成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再次,立德是新时代个人强心健体的“形象”工程。私德不立,公德难守,大德难彰,私德是塑造社会公德的个体基础。当前中国社会不仅是一个多元化、分层化十分明显的复杂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要做一个好人,就要有品德、有知识、有责任,要坚持品德为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个体层面的基本道德规范,它是从个体层面对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也是社会生活领域中个体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以及评价公民道德行为的基本价值标准。
新时代如何更好地立德塑行?
要塑造一个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团结社会,其中,立德是基础,德化教育是关键,它是一个形式多样、渠道多元的过程。主要是通过政治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个体教育等途径,进行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与实践养成,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主观念、转化为内在习惯、外化为实际行动。
一是“立德”要注重日常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融入个体日常生活与社会生活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意将社会主义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 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说明要充分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塑造有利于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用在经常,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
二是“立德”要注重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立德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教育过程,一方面,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我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重大事件、重要节点等元素的精神能量,通过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叙事与过程传播,实现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另一方面,将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制度建设和治理实践中,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的导向和约束作用,完善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引导与激励机制,形成真正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三是“立德”要注重细微化。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指出:要“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化演绎与呈现既要体现国家与社会、个体之间的思想共鸣点,也要在生活中找到利益交汇点,其中细微化的传播方式是关键。尤其是在对先进榜样的正向示范作用演绎方式上,要杜绝“刻板化”“脸谱化”,真正做到“见人、见物、见精神”,引导大家自觉做良好道德风尚的建设者,做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
(作者:丁长艳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2022年07月12日)
相关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976539
来源 ▏社联科普处、澎湃新闻 编辑 ▏何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