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06-30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领导治国理政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他在不同场合的报告、演讲、文章、讲话、书信等中,形象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社会生活的常理、哲理,及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政治学、伦理学等的学理、真理,揭示了国家治理的道理、原理,在社会生活“小常识”与国家治理“大道理”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对这些小常识与大道理进行总结归纳、传播普及,是新时代学习新思想新理论、理解新实践新作为的题中之义。继全国两会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关键词、“四史”关键词、“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键词等专栏后,2022年,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与澎湃新闻共同开启“新时代治国理政小常识与大道理”关键词,和大家一起学习新思想新理论、理解新实践新作为。
今天的关键词是:底线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强调思维方法,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科学思维方法。关于底线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做了这样的说明:“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底线思维,就是根据客观情况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那么,如何用好底线思维,在各项工作中守好底线?
第一,注重运用底线思维谋划各项工作。底线思维,重在运用,要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项具体实践。2019年1月21日,中央专门开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在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在一系列重要问题上如何运用底线思维,涵盖了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在此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不同场合也强调了底线思维: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他强调党的建设要坚持底线思维,共产党人要居安思危、常怀忧患意识,深刻认识党面临的考验和危险;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他强调维护金融安全要坚持底线思维,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在主持国家安全工作座谈会时,他强调维护国家安全要坚持底线思维,把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他强调军队建设要坚持底线思维,军事手段始终是保底手段,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他强调对外工作要坚持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捍卫国家核心和重大利益。
第二,注重运用底线思维明确工作基本要求。治国理政工作千头万绪,但要抓住根本性问题;每一项工作都存在风险,都可能犯错误,但“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工作基本要求,即底线。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了一些根本性问题的底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道路问题上决不能出现颠覆性错误;在涉及人民生命健康问题上,不能含糊,“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坚决捍卫国家核心利益,“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因此,对于每一项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明确风险在哪里、底线在哪里,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最坏的情况是什么、怎样争取最好的结果。一旦忽视了风险,越过了底线,就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重大损失。
第三,注重运用底线思维追求高线目标。底线思维,不是消极懈怠、“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而是积极进取:其立足点是守底线,追求的目标是达高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只有高度重视底线思维,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充分一些,把预案做得周密一些,积极寻求规避系统性风险、化解复杂矛盾、谋求创新发展的路径和方法,牢牢守住底线,才能遇事不慌、临危不乱。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既要守住底线,又要积极进取: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牢牢把握主动权,按照“宏观政策要稳住、微观政策要放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扎实做好各方面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的底线思维启迪我们: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认真评判决策风险和可能出现的最坏局面,周密谋划应对预案和政策措施。历史证明,中国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离不开底线思维。当前,我国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发展稳定面临新问题新挑战,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保障。
(作者:时青昊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2022年06月30日)
相关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809000
来源 ▏社联科普处、澎湃新闻 编辑 ▏何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