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06-02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领导治国理政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他在不同场合的报告、演讲、文章、讲话、书信等中,形象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社会生活的常理、哲理,及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政治学、伦理学等的学理、真理,揭示了国家治理的道理、原理,在社会生活“小常识”与国家治理“大道理”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对这些小常识与大道理进行总结归纳、传播普及,是新时代学习新思想新理论、理解新实践新作为的题中之义。继全国两会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关键词、“四史”关键词、“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键词等专栏后,2022年,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与澎湃新闻共同开启“新时代治国理政小常识与大道理”关键词,和大家一起学习新思想新理论、理解新实践新作为。
今天的关键词是:“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2015年2月2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强调要“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
改革“两个一公里”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改革“两个一公里”提出的背景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一些基本制度和理论问题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如首次定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加明确强调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同等重要;提出“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特别提出了“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等等。这些重大突破,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主义理论,对个人、社会、国家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形成了180多项改革举措。中共历次四中全会多聚焦于党风建设,以“依法治国”作为全会主题,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尚属首次。
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分别聚焦“改革”与“法治”,形成了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系统”。2014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一五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我们要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
“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明确之后,接下来的任务是落实,因此2015年是一个“攻坚年、推进年、落实年”。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两个一公里”,发出了新的“动员令”。
什么是改革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所谓改革的“最先一公里”,就是善于破局,破解万事开头难的规律。目前,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各种问题互相交织、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啃“硬骨头”必须讲究方式方法,找准改革的“突破口”。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说:“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协调抓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改革举措,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如何找准改革“突破口”:第一,改革必须于法有据,不能脱离法治轨道;第二,改革不能撒胡椒面,必须集中火力瞄准要害;第三,改革必须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入手,以问题倒逼改革,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在哪里,改革就指向哪里。
所谓改革的“最后一公里”,是指各项改革政策必须最终落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必须最终实现。改革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这是对各级政府执政能力、改革决心、为民情怀、责任担当的根本检验。改革不能玩虚的,改革的“最后一公里”不能停留在“经济增长数字”、“改革条款数量”,而是要实实在在实现老百姓多年的热切期盼和最关心的切身利益,让更多的人民群众感受到改革所带来的实惠,成为分享改革成果的“获益者”,而不是“牺牲品”,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成为改革的坚定“支持者”。
如何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
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是一致的:二者是改革“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关系,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都必须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从改革“最先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要防止改革变形走样、效力衰减。当前的改革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利益格局调整。面对多元、多样、多变的利益格局,许多的改革方案和政策举措在推进落实过程中,会触及一些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的既得利益,会遭受各种各样的阻力:改革“最先一公里”的良好政策意图,到了“最后一公里”可能会面目全非,难以不折不扣落实。例如教育、医疗、收入分配体制等这些关键领域的改革,对原有部门、行业利益调整力度较大,在政策落实过程中,某些既得利益部门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往往是“会上叫得响,落实不到位”,结果是“政策规定有十分,落实到位只五六”。如果总是让老百姓空欢喜、得不到改革的真实惠,就会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在改革进程中,要破除既得利益配置格局与体制惯性,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让改革成果惠及人民大众。
(作者:时青昊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社部副教授)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2022年06月02日)
相关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393618
来源 ▏社联科普处、澎湃新闻 编辑 ▏何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