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06-01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领导治国理政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他在不同场合的报告、演讲、文章、讲话、书信等中,形象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社会生活的常理、哲理,及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政治学、伦理学等的学理、真理,揭示了国家治理的道理、原理,在社会生活“小常识”与国家治理“大道理”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对这些小常识与大道理进行总结归纳、传播普及,是新时代学习新思想新理论、理解新实践新作为的题中之义。继全国两会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关键词、“四史”关键词、“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键词等专栏后,2022年,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与澎湃新闻共同开启“新时代治国理政小常识与大道理”关键词,和大家一起学习新思想新理论、理解新实践新作为。
今天的关键词是:没有与世隔绝的孤岛。
约翰·多恩(John Donne)是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教士,他在1624年出版的宗教祈祷文集《丧钟为谁而鸣:生死边缘的沉思录》中有着十分著名的一段话:“没有人是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个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如果海流冲走一团泥土,大陆就失去了一块,如同失去一个海岬,如朋友或自己失去家园;任何人的死都让我受损,因为我与人类息息相关;因此,别去打听钟声为谁鸣响,它为你鸣响。”在这句名言中,他提到“没有人是与世隔绝的孤岛”,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人是社会的产物,是需要交流的,每个人都置身于社会之中,难以独善其身。同样,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亦是如此,国家主权在对外关系中的独立属性需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任何国家都需要融入国际社会,进行国际交往。这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具有更加深刻与普遍的意义,“没有与世隔绝的孤岛”是对当今国家间紧密联系的生动写照。
“没有与世隔绝的孤岛”是全球化时代各国紧密联系的形象阐释
伴随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愈发深入地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心。围绕多边主义建设、全球治理体系的发展,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公共产品,提出了诸多建设性倡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场合多次用“没有与世隔绝的孤岛”来描绘当下全球化时代各国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关系。2016年9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说道:“二十国集团成员应该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伙伴关系。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与世隔绝的孤岛。同为地球村居民,我们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伙伴精神是二十国集团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选择。”因此,全球化时代各国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有利于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的平稳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进而助推国际社会的团结与合作。
各国的紧密协作需要更多富有积极意义的国际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与非排他属性,同时也具有集体消费的属性。国际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离不开国际合作。为了提供有利于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公共产品,各国需要加强沟通,深化协商,增进互信。
一方面,国际密切合作需要扩大共识。理念建设一直是各国建立紧密联系的重要基础。当前面临国际秩序日趋复杂多变,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的叠加交织,导致国际社会日趋面临分裂对立的风险。基于此,全球伙伴关系的建立需要进一步寻求扩大共识,中国近年来始终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包容,促进构建真正的多边主义,保证各国无论大小始终处于平等地位,构建符合又有利益的国际规则,站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高度形成共同认知,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从而维护动荡变革期的全球化体系建设。
另一方面,国际社会的紧密协作也迫切需要创新改善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当前面对逆全球化、单边主义等势力的沉渣迭起,个别大国基于自身利益冲击现有多边主义治理体系,削弱多边治理的成效,中国始终强调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秉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在坚持主权平等的基础上,坚定开放包容,力促协商合作,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推进双边与多边协作、区域与全球合作相统一,进而共同应对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譬如2021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呼吁国际社会关注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紧迫问题,这是中国积极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又一体现。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我们应该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共同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平等相待,既把自己发展好,也帮助其他国家发展好。大家都好,世界才能更美好。”
合作共赢的全球伙伴关系有助于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的建立
中国用“没有与世隔绝的孤岛”比喻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这意味着世界是一个整体,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世界各国对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负有共同责任。因此,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伙伴关系是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的重要基础。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决维护多边主义的平等与包容。全球伙伴关系的建立需要充分保障各国无论大小、强弱、贫富均能平等的坐在一起,围绕各方关注的共有问题开展对话和讨论,各国在这样的框架体系下均能积极发声,提出自身见解,进而推动国际社会所达成的各类国际规则与决议均成为兼顾各方利益的结果,这也是构建公正合理国际体系的应有之义。在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的建构之中,国际组织提供了极为关键的国际平台。国际社会理应充分发挥各类国际组织、国际机制的关键作用,充分推进其成为汇聚各国不同观点,谋求各方达成共识的重要舞台。正如王毅外长指出:“二十国集团弘扬伙伴精神,应坚持团结合作,在全球抗疫斗争中发挥领导力;坚持多边主义,为国际秩序稳定增添凝聚力;坚持开放融合,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推动力;坚持包容共享,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力;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全球治理体系的应变力。”因此,构建全球伙伴关系,促进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的形成,有利于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有利于国际社会向着愈发成熟的方向发展。
“没有与世隔绝的孤岛”,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是一个整体,各国均是命运相系、休戚与共的伙伴,任何一个国家均难以游离于国际体系之外。世界各国唯有加强沟通,密切协商,积极化解分歧,提升合作机制的有效性,才是推进世界走向稳定与繁荣的成功之道。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世界各国应该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共同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平等相待,既把自己发展好,也帮助其他国家发展好。大家都好,世界才能更美好。”
(作者:耿召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讲师)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2022年06月01日)
相关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372310
来源 ▏社联科普处、澎湃新闻 编辑 ▏何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