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东方讲坛 > 讲坛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㉒丨北大荒为什么能变成北大仓?

发布日期:2021-07-05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继全国两会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关键词、“四史”关键词等专栏后,澎湃新闻继续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联合开启“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键词。

 

    今天的关键词是:北大荒精神。

 

 

    北大荒精神,是黑龙江垦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在七十多年的开发建设中,用青春与汗水、鲜血和生命,在特定历史条件和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培育和锤炼出来的。1986年王震将军将北大荒精神概括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

 

    20世纪90年代初,党中央进一步将北大荒精神的基本内涵概括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这十六个字的北大荒精神是黑龙江垦区广大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条件和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创造的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人间奇迹,是北大荒人战天斗地的真实写照。

 

    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艰苦奋斗精神

 

    北大荒,是黑龙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以及周边大片荒原地带的统称。在这里,严寒的冬季长达半年之久,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裹挟着漫天飞雪,形成了让人望而生畏的暴风雪,俗称“大烟炮”,最低温度达到零下40多度;而到了夏天又酷热难耐,瘟疫肆虐,野兽成群。然而,这里却有着世界上最稀有也是最肥沃的被人称作“土中之王”的黑土地,素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的美誉。

 

    1947年,按照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培养干部,积累经验,创造典型,示范农民”的重要指示,一批军人来到北大荒,创建了宁安、赵光等第一批国营农场。1949年10月,当开国大典的礼炮震动世界之际,吕梁山走出的抗日英雄郝光浓,带领一百多名伤残战士在嫩江流域创办了伊拉哈农场。这位“独眼硬汉”带着一群和他一样铁骨铮铮的部下,在一穷二白的荒原上开始了艰难创业。

 

    建房急需木材。战斗功臣汪立国率领战士闯进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拖着曾被子弹打碎了的残臂,在齐腰深的积雪里挥斧伐木。战士们的手脚被冻坏了,虎口震裂了,滴滴鲜血洒落在皑皑白雪上。生产急需农具,特等功臣迟子祥,这位曾在战斗中冻掉了两个手指和10个脚趾甲的战斗英雄,身负5处重伤的他,日夜奋战,硬是在简陋的铁匠炉里打造出1200多件急需的小农具;伤残军人们相互搀扶着,搭配成组进行劳动:双目失明的挑着担子、腿部伤残的负责捡粪和领路。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战士们就在松嫩平原上建起100多个农场,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作战,也为党领导人民开发建设北大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4年6月,时任铁道兵司令员的王震,第一次来到北大荒。他抓起一把黑土兴奋地说,这土肥得都冒油花了!我要建议中央,把更多的复员军人留下来兴办农场。很快,开发南泥湾时的一些老部下,奉命从全国各地汇聚北大荒。一时间,完达山下,马达轰鸣,号子震天。十几万转业官兵在东北三江平原的荒原上发起了“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的伟大壮举。在早期北大荒的创业者中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早起三点半,归来星满天;啃着冻馍馍,雪花汤就饭;吃苦为人民,乐在苦中间!”

 

    解放思想、敢闯新路的勇于开拓精神

 

    北大荒史是一部开拓的历史,北大荒事业是开拓创新的事业。在开荒的伊始,就有很多农场设立了实验室,并研制出了很多农垦优秀科技成果。1948年,通北机械化农场就设立了试验室。1949年,“查育一号”经实验,创造了亩产467公斤的高产纪录。1950年经反复试验,用机械化收获水稻获得成功。始于1954年的友谊农场,经过近70多年的发展,这个素有“天下第一场”的现代化农场,农业工人年均产粮6.6万斤,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在北大荒,有数不完的科技精英,有说不尽的忠诚担当。被誉为“奶牛之父”、亲手创建了“完达山”品牌奶粉的张源培,曾在日记中写道:“真正的生活就是开拓。有坚强的事业心,人生才显得充实,精神才有寄托,困难才得以克服,顶峰才可能攀登”;荒原上的“南来雁”梁甲农、冯紫俍夫妇,40多年里为北大荒奉献了20多个小麦优良品种;60多年醉心研究寒地水稻、被誉为“寒地水稻之父”的徐一戎等专家,都是北大荒科技明星里的杰出代表。70多年里,先后有 10多万名科技工作者在这里挥洒智慧和汗水,为北大荒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进入21世纪以来,垦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粮食总量不断提高,粮食质量得到了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40多年来,北大荒垦区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飞跃,组建了北大荒集团,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时,北大荒人为自己树立了新的目标,2020 年打造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到 2023年,建成全国领先的农地运营服务商和粮食生产商,到2028年,建成具有国际化经营能力的中华大厨房与新型粮商,初步形成农业领域航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北大荒人敢想不畏难、敢闯不退缩、敢干不懈怠的勇于开拓精神永不停步!

 

    胸怀全局、报效祖国的顾全大局精神

 

    顾全大局是北大荒人矢志不渝的行为准则,是北大荒精神的时代风范。北大荒建设是在国家积极号召和强大支持下成长起来的,历经了三代人的艰苦奋斗。这三代人始终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每当国家遭遇自然灾害而导致粮食产量受损的关键时刻,北大荒人都会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

 

    1960年,严重的自然灾害袭击了北大荒。农场的粮食不能自给,口粮供应标准从每人每月的22.5公斤最后减至职工7.25公斤、家属5.6公斤。人们用豆秸、玉米秸、麦麸、稻糠、酒糟、豆粕、树皮等“代食品”充饥。由于过量食用代食品,造成极度营养不良,大批职工患浮肿病。仅牡丹江农垦局从1960年12 月到1961年3月间,就有23790人发病,其中有 258 人因患浮肿病结核病及其他疾病而死亡。即便如此,北大荒人发扬顾全大局的精神,八五三农场通过精打细算,挤出余粮,上交了300万公斤粮食。

 

    1963年垦区有26个农场,300多万亩的小麦,由于阴雨连绵,得了赤霉病,粮食产量大幅减产。北大荒人胸怀全局,他们把霉变的小麦留下做口粮,而把头等粮挑出来上交给国家。1988年自然灾害给垦区农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不少农场受灾减产,上交粮任务十分艰巨。黑龙江省政府确定垦区上交粮豆任务为 10.9亿公斤,总局党委号召北大荒人服从大局。结果,1041个家庭农场把“三留”以外的余粮全部交售给国家,在完成国家计划后,又超交了100万公斤。

 

    2003年“非典”,北京一度出现粮食短缺,垦区在3天内即向北京调运了30000吨大米,及时缓解了粮食紧张局面。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垦区紧急加工2460吨优质大米运往四川灾区。2010年4月,西南五省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旱灾,川滇地区基本颗粒无收,北大荒人又一次站了出来,义无反顾地向四川调拨10506 吨粮食。北大荒人将国家的需要放在第一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服从大局的精神,胸怀全局的处事风格与行为准则。70多年来,北大荒人不辱使命,从最初的决解人们的温饱问题到如今成为捍卫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堡垒,北大荒人始终以人为本、以国为先,担当大任。

 

    淡泊名利、不求回报的无私奉献精神

 

    无私奉献是北大荒精神的崇高境界。把北大荒变成“北大仓”,是中国的一个伟大奇迹,这种奇迹的发生是无数拓荒人无私奉献的必然结果。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不是一个人的奉献,是一群人的奉献、是几代人的奉献。据统计,先后有14 万复转官兵,10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支边青年和54万城市知识青年,心怀对祖国的赤诚之心,心怀奉献北大荒的决心,投入到北大荒轰轰烈烈的开发建设行列中,创造了人类开荒史上的奇迹。

 

    第一代北大荒人是创业的一代。26岁的罗海荣是第一代北大荒人的杰出代表,1958年为抢运油粮光荣牺牲。陈越玖是第二代北大荒人的杰出代表,在垦区的农场从最脏最累的活开始干起,即使身患癌症仍坚持工作,她用生命诠释了“我是北大荒人”的临终遗言。第三代北大荒人,站在国家的高度,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结合,把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倾注在北大荒建设发展过程中,践行了“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誓言。

 

    三代北大荒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普遍都很年轻,有很多人放弃了城里优越的条件,毅然决然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这片充满无限希望的黑土地,将自己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北大荒。在建设北大荒的70余年中,据不完全统计,有5万多名北大荒人为这片土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将永远守护着这片土地,也将永远长眠于北大荒。北大荒人的不计得失、勇于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将会薪火相传。

 

 

    (作者:刘泾  中共上海市委党教授)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2021年07月05日)

相关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446124

 

来源 ▏社联科普处、澎湃新闻       编辑 ▏何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