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东方讲坛 > 讲坛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四史”关键词】(72) 波兹南事件究竟怎么回事?产生了哪些影响?

发布日期:2020-11-03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四史”,是党员干部的一门必修课。继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首度开设“政治关键词”专栏、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到来之际二度推出“政治关键词”专栏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与澎湃新闻继续开启“四史”关键词。

 

        今天刊发“四史”关键词第72篇,关键词是波兹南事件。

 

 

赫鲁晓夫“揭了盖子,也捅了篓子”

 

        1956年的波兹南事件,引发了冷战时期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内部的冲突,是波兰谋求与苏联平等交往的里程碑事件。波兹南事件发生的直接背景是苏共二十大。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苏共领导层开始批判斯大林时期的个人崇拜、肃反扩大化和对外政策。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对斯大林时期的做法大加批判,在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中引起了混乱。对此,毛泽东评价说,“赫鲁晓夫这次揭了盖子,也捅了篓子”。

 

        在苏共二十大的影响下,第一张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是1956年6月波兰发生的波兹南事件。多米诺效应迅速蔓延开来,到10月,暴发了匈牙利事件。由于发生时间接近,且都受苏共二十大的影响,人们通常把这两件事看作一个整体,概称为“波匈事件”。但实际上,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有根本不同的性质”——事件的起因、目的、经过和结果都不一样。例如,1956年12月初,毛泽东致电正在波兰访问的周恩来,明确指示:“关于匈牙利十月事件和波兰十月事件有根本不同的性质这个问题,也请你同波兰同志谈一下,并征求他们的意见。”

 

波兹南事件怎样发生?

 

        波兹南是波兰中西部的工业城市。采盖尔斯基机车车辆制造厂工人要求增加工资和减税,政府采取“拖延-食言-拒绝”的应对方式,到1956年6月28日,引起了大规模示威游行。游行者打出“要面包和自由”的标语,喊出了“打倒秘密警察”的口号,并要求“俄国佬滚回去”。这些标语口号说明:人们除了经济诉求,还要求自由民主、社会改革,波兰的民族主义情绪也被激发——历史上许多关于苏联与波兰之间的纷争被重新提出,人们要求重新清算苏军制造的卡廷惨案,要求苏联返还早在1939年就被苏军占领的原波兰东部地区,把俄语教育排除出教育体系等。

 

        事态不断升级,最后波兰政府被迫动用军队镇压,约10300人的部队进入波兹南。6月30日,波兹南社会秩序逐渐以恢复,军队撤出。据官方统计,波兹南事件共造成74人死亡(包括军警8人),800人受伤,658人被拘捕。1956年6月29日,波兰政府强调:波兹南事件是“帝国主义代理人”和“国内地下分子”精心策划的挑衅活动。

 

改革派上台,重新评价波兹南事件

 

        波兰统一工人党总书记贝鲁特是一位保守派,被称为“波兰的斯大林”。他参加了苏共二十大,也许是经不起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打击,生病了,于1956年3月12日在莫斯科去世。

 

        贝鲁特去世和波兹南事件给了改革派上台的机会。1956年7月18日,波兰统一工人党召开二届七中全会,改革派力量在党内开始取代保守派势力占据上风,哥穆尔卡等一批改革派人物被恢复党籍、恢复工作。

 

        改革派不同意保守派对波兹南事件的定性,重新确定了事件性质:“造成波兹南悲剧和整个工人阶级深刻不满的原因,应该在我们自己中间,在党的领导中间和政府中间去寻找”。哥穆尔卡非常明确的指出:“把波兹南事件说成是外国特务活动的结果是错误的”。对波兹南事件的重新定性有助于正确看待波兰党和政府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助于赢得人们的支持,有助于为改革提供良好的舆论前提。

 

波苏关系为何与“军事干涉”擦肩而过?

 

        1956年10月19日至21日,波兰统一工人党计划召开二届八中全会。全会的主要议题是改组党中央领导层,推举哥穆尔卡担任党中央第一书记,把保守派和亲苏派排除出政治局。

 

        苏共在全会前夕得知这一情况后,极为担忧,认为波兰正在走上反苏的道路。于是,赫鲁晓夫决定亲帅代表团去波兰,并向社会主义阵营各兄弟党中央作了通报,同时命令驻扎在波兰及其附近的苏军做好军事干涉的准备。

 

        19日早晨7时,苏联代表团乘机抵达华沙。在机场,赫鲁晓夫就与哥穆尔卡等人开始激烈的争吵。双方的争执主要是四个方面:第一,苏联代表团要求参加波兰党中央委员会的会议,波兰方面坚决拒绝;第二,苏联代表团不同意哥穆尔卡提出的新政治局成员的名单,声称“我们有权要会议听取我们的意见”,而波兰方面则要求自己决定政治局成员名单;第三,苏联军队停止向华沙前进,哥穆尔卡表示“在大炮瞄准华沙的情况下,我们拒绝会谈”,并表示要通过广播电台向人民讲话——这意味着一场“鱼死网破”的流血冲突。

 

        最后,赫鲁晓夫表示退让,让苏军停在原地,会谈恢复进行;哥穆尔卡也强调了波兰保持同苏联“友谊”的坚决态度。会谈的结果是苏联接受了波兰的保证,也同意不再干预波兰党内事务。20 日清晨,苏联代表团离开华沙。21日,波兰统一工人党计划召开二届八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党在目前的政治和经济任务的决议》,并选举哥穆尔卡为党中央第一书记。

 

整个事件对中国有何影响?

 

        第一,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性。波兹南事件之所以出现,是党和政府在领导方式上存在官僚主义等问题。以此为鉴,毛泽东指出:我国“在团结方面也还有些问题,人民内部不是没有矛盾的,工作中也有缺点,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也还存在,有些地方影响了党和群众的关系。这些缺点要整,我们准备在全党整顿作风。”1957 年,中国开始了以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整风运动。

 

        第二,中国共产党提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应该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波兹南事件发生的时候,在苏联的中共代表团团长刘少奇转达了中共的建议:“我听毛泽东同志讲过,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可以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苏共在反对和辩解之后,最终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并于1956年10月30日发表了《苏联政府关于发展和进一步加强苏联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友谊和合作的基础的宣言》,作了自我批评。中国政府随即在11月1日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苏联政府宣言的声明》,对苏联的态度表示欢迎,并强调“社会主义国家的相互关系就更应该建立在五项原则的基础上。”

 

        (作者:时青昊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2020年11月03日)

相关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828531

 

来源 ▏社联科普处、澎湃新闻       编辑 ▏何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