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东方讲坛 > 讲坛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文化江南 | 周武:历史视域中的上海与江南

发布日期:2018-11-12

        近日,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能不忆江南”东方讲坛·文化江南系列讲座,围绕江南城市、江南精神、江南经济社会等话题,为上海广大市民展开了一幅精致的人文地理长卷。其中,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近代上海史创新型学科首席专家周武为我们讲述了历史视域中上海与江南的关系。

 

 

    正是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两大精髓——融汇能力和市场化能力,使上海成为江南的新文化中心,它重构了整个江南文化版图,甚至整个中国文化版图。以上海为中心的江南,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肇始者和推进器,而且是现代中国诸多变化的制造者,这在中国近现代变迁中,可以说是最亮眼、也是最重要的。

        ——周武

 

 

 

■演讲 周武

 

■整理 本报记者 徐蓓

 

        大家可能觉得奇怪,上海不就是江南吗?为什么还要讲上海和江南的关系?这其中有非常重要的原因。

 

        因为在前近代的时候,也就是上海开埠之前,上海是江南的上海,它当时是受江南文化影响非常大的一个普通的滨海县城。而开埠以后,上海迅速成为国际性的都会,它很快取代了江南原来的中心城市——苏州、杭州,成为江南新的中心城市。上海成为江南新的中心城市后,江南整个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上海对整个江南地区的辐射和影响越来越大,江南最终成了中国现代化的一个先行区域。

 

        这是中国在现代化运动中最抢眼的一段历史。

 

 

         上海曾被称为“小苏州”

 

 

        开埠之前的上海,它与江南是什么样的关系?

 

        关于开埠之前的上海有很多说法。比如,有人说,开埠之前的上海是不足道的一个小渔村,是洋人来了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也有人说,上海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在远古的时候,上海已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域。

 

        我认为这些说法都不够全面。

 

        其实,在宋代,上海才由村落慢慢发展成一个镇。到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它又变成一个县。从1292年设县一直到康熙年间部分开放海区的数百年时间里,上海的发展就像地方志里写的那样:上海是一个“无所表见”的县城。也就是说,它基本上没有什么亮点。

 

        为什么上海是一个“无所表见”的县城呢?这与上海这个地区的特殊性有关。上海是一个港市,它的发展依靠港口,如果港口发展了,那么上海就发展了,港口如果不发展,上海就没法发展。而从元到清初,历朝皇帝都厉行“海禁”,片帆不准下海,在这种情况下,上海的发展空间就非常小。当时它主要靠内河航运和埠际贸易,靠太湖水系连通运河来维持港口的基本运营。

 

        在上海开埠前,京杭大运河是贯通南北的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沿岸形成了最繁华的城市带,这也是中国当时最繁华的区域。像杭州、常州、扬州,基本上都是在运河线上。为什么在开埠之前松江的地位是府,上海是县?因为松江更靠近大运河,而上海在最边上,所以上海当时远没有松江重要,更不用说与苏州、杭州相提并论了。

 

        当时苏州是国内物流运输的终点和起点,海内外的货物先集中到苏州,然后再由苏州散发出去。上海只是苏州的重要转运港,因而被称为“小苏州”,这个称呼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上海当时在江南城市格局中的位置。

 

        上海的发展转机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康熙二十四年,也就是1685年。那一年,康熙皇帝宣布部分开放海区,也就是说上海可以开展海外贸易,这使上海这个县城的发展空间得到迅速扩展。

 

        江南除了上海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港口叫浏家港,那是郑和七次下西洋出发的港口。浏家港曾经繁盛一时,但最终衰落,因为长期泥沙淤积,大的船只没法进港停泊,港口于是逐渐萎缩。

 

        正是因为开放海禁和浏家港的衰落,给上海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使上海一跃成为江南最大、最重要的港口。随着上海经济发展越来越繁荣,上海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

 

        原先设在太仓、苏州的苏松太兵备道移驻上海,这是上海城市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上海隶属松江,松江是府,上海是县,上海归松江管。而苏松太兵备道则是与府相当甚至更高一点的军政机关,这个军政机关移到上海之后,标志着上海的政治地位提升了。苏松太兵备道,后来也被称为“上海道”,上海最高的官员就是上海道台。此外,还在上海设立了江海关,江海关是当时的四大海关之一。

 

        但就总体而言,在上海开埠前,上海的发展是一种有限制的发展,而不是一种完全自主的发展,上海只是江南一隅的一个普通的滨海县城。

 

 

         上海赋予江南全新的面貌

 

 

        1843年开埠以后,上海迅速发展起来。上海在整个江南城市群中的地位发生根本改变,无疑是与开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上海的发展速度超乎许多人的想象。到19世纪60年代,英国人在中国出版的英文报纸《北华捷报》上有一篇文章说,就对外贸易而言,上海是“心脏”,其他的口岸不过是“血管”而已。也就是说,上海已经由原先处在江南一隅的一个滨海县城,变成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口岸。

 

        但是,我并不认为上海的高速发展完全依靠开埠、依靠开放。当时中国开埠的口岸不仅仅是上海,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这五个城市几乎同时开埠,为什么唯独上海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会、世界性的枢纽城市呢?其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发生在上海及江南地区的小刀会起义与太平天国运动,给江南城市格局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太平军从广西到湖南到湖北,顺江而下,进入江南,江南变成了一个战区,变成了一个太平军与清军以及外国军队搏杀的沙场。

 

        在明清时代,江南地区毫无疑问是中国最繁华的区域。苏州当时是江南的中心城市,同时,苏州也是中国的文化中心。苏州是时尚的发源地,凡是苏州人认为这是雅的,那就是雅的;苏州人认为这是俗的,这就是俗的。经济上的富庶繁华和文化上的精致优雅所组成的一种奇特魔力,连当时的皇帝乾隆也好几次被吸引来到江南。

 

        但是因为战争,苏州衰落了。几十年以后,郁达夫从上海去苏州旅游,他这样写下两座城市的比较:如果说上海是20世纪的市场,那么苏州只能说是18世纪的古都。上海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繁忙的口岸,而苏州则是一个睡着的小镇。

 

        战争期间,京杭大运河被封锁了。大运河沟通南北的功能没有了,杭州也就衰落了。

 

        1853年的小刀会起义也对上海的影响不可小觑,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影响,就是把上海从“华洋分居”变成了“华洋杂处”。租界最初采取的制度是华洋分居,华人和洋人分开来住,井水不犯河水。小刀会起义之后,大量人口涌入租界,因为租界是当时唯一的安全区域,租界原来只有500人,一下子骤增至2万多人。1853年之后,更多的人从苏浙涌入租界,租界人口进一步飙升。

 

        苏杭衰落,上海崛起,这对于整个江南格局的改变、对于整个江南区域的发展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上海是靠对外贸易发展起来的新型城市,上海的外贸交易总额占全国的50%以上,它迅速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由此,它也带动了整个江南区域的发展。那些与上海建立更紧密关系的城镇就发展起来了,那些城镇变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新兴城镇;而与上海关系疏远、没有跟上海对接的城镇,哪怕过去如何繁华,也逐渐走向衰落。也就是说,从前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城镇布局,现在变成以上海为中心来重新布局,形成了新的城镇格局。上海成为国际性的大都会后,江南其他经济繁荣的地方常常被称为“小上海”。上海变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区域发展的龙头。

 

        太平天国之后,曾国藩曾说,江南是“事事新造之区”。上海以对外贸易中心口岸的力量重塑江南经济版图和文化版图的时候,江南逐渐成为上海广袤而又丰饶的腹地,江南的上海真正变成了上海的江南。

 

        上海赋予了江南一个全新的面貌。

 

 

         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两大精髓

 

 

        以上海为中心的江南和以苏杭为中心的江南,完全不一样。

 

        站在历史的节点上,以上海为中心的江南不仅引领整个江南的发展,而且成为中国现代化运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推进器。

 

        上海崛起之后,很多人都从经济的角度来解读它,认为上海是中国最大、最繁忙的一个经济码头。其实这种解读是有偏差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上海绝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码头,同时它也是一个文化码头。

 

        中国的新知识、新文化、新思潮、新学都是从哪里来的?上海。上海在成为世界性大都会的同时,也成为江南新人文思想的聚集地,上海不仅仅是用新的经济方式重构江南,同时也用新的文化、新的思维、新的思想、新的知识去辐射去影响江南,继而影响整个中国。

 

        太平天国战争爆发之前,江南是中国书院最多的地方,是藏书楼最多的地方。乾隆年间为了收藏《四库全书》,在扬州、镇江、杭州分别建了三个藏书阁——文澜阁、文宗阁、文汇阁,但是这三个藏书阁都在太平天国战争中被毁掉了。至于私人藏书就更不用说了,被毁掉的书院数不胜数。

 

        所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之后,朝廷要在江南迅速恢复书院,建立官书局,让读书人有书可读,但是这谈何容易。而上海很快肩负起了江南文化重建的重任,它把江南文化资源都集中起来,使上海迅速变成中国的“新学枢纽之所”。大量的新知识、新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精华都集中在上海,经由上海制作成书籍,向内地辐射和推广。

 

        我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商务印书馆,清末的时候就已成为中国的第一大书局。1908年,光绪帝开了个书单,要内务府照单购买。书单中所列的书目,除5种由政治官报局刊印外,其余34种全部由商务印书馆编译出版。由此可见,上海不但是内地新知新学的主要来源地,也是庙堂新知新学的主要来源地,甚至皇帝都要读上海出版的读物。当上海的出版物成为庙堂读物的时候,它冲击和改变的就绝不仅仅是一时一地的读书人的知识架构,而是整个国家的朝政。

 

        上海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期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画派,叫“海上画派”。海上画派是怎么来的?就是大量江南的画家,比如吴门派、浙派、扬州派、金陵派的画家齐聚上海,使上海变成了一个海派文化的摇篮。海派文化不是光靠上海一己之力就发展起来的,它其实是聚合了整个江南文化的力量。

 

        我们常常讲海派文化、讲江南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最核心最根本的精髓是什么?我认为,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精髓主要有两点。

 

        其一,超强的融汇能力。江南这个地方与任何其他区域都不一样,区别在哪里?你看,江南它不是封闭的,是四通八达的,南北有运河,东西有长江,东面有大海,内部有太湖以及庞大的太湖水系。从地理空间来讲,江南就是一个开放的格局。

 

        所以,江南文化有一个特殊的禀赋,那就是融会贯通。江南在明清的时候,为什么能够发展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因为它通过长江把中国西部和东部的文化融汇起来,通过运河把中国北方和南方的文化融汇起来,通过环太湖水系把江南各个区域之间的文化融汇起来。三种融汇,缔造了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开埠以后的上海,这种融汇能力就变成了融汇中西。不仅是融汇国内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资源,而且把全球文化融汇起来,使上海变成了西方与东方、西方与中国之间的纽带。

 

        其二,高度的市场化能力。上海这个城市和中国其他的城市很不一样。古代中国80%以上的城市都是行政中心或者政治中心,主要是靠政府、靠权力来决定城市的重要性。而上海的兴起则完全跳脱了这种模式,上海不靠官吏,而是靠市场,靠买卖,也就是靠外贸发展起来的。

 

        在文化上也同样如此,它完全是靠市场化来运作的。上海海派文化的真正活力来自民间。你看民国五大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大东书局和开明书局,全部都是民营的。也就是说,它们完全都是走市场,靠市场生存的。商务印书馆刊行的古籍,像《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之史》《续古逸丛书》,这些大部头的书籍也都是靠市场,政府没有拨过一分钱,都是靠市场来经营,靠质量赢得读者。

 

        这种市场化能力,还使上海极具契约意识,这是中国当时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

 

        所以说,正是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两大精髓——融汇能力和市场化能力,使上海成为江南的新文化中心,它重构了整个江南文化版图,甚至整个中国文化版图。以上海为中心的江南,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肇始者和推进器,而且是现代中国诸多变化的制造者,这在中国近现代变迁中,可以说是最亮眼、也是最重要的。

 

主讲人:周武

 

讲座现场

 

 

(来源:解放日报 时间:2018年11月9日)

相关链接:https://www.jfdaily.com/journal/2018-11-09/getArticle.htm?id=260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