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东方讲坛 > 讲坛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文化江南 | 陈江:江南文人的日常:雅集、宴饮、清赏

发布日期:2018-09-30

        在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能不忆江南东方讲坛·文化江南系列讲座中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陈江讲述了明代江南文人画家笔下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为我们全景式展现了明代江南的生活图。

 

■ 演讲  陈江

 

以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维

持内心的自尊

 

        明代江南是人文荟萃之地,是人才辈出的地方。

        我们可以作一个统计。比如,以《明儒学案》所记载的儒家学者为例,有2/3 以上出生或主要活动在江南。还有著名的书法家和绘画家,也有2/3 以上出生或活动在江南地区。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时代背景。尽管众多文化人集中在江南, 但在元明清时期,江南的文化人受到的打压是空前的,这是历史上的一个悲剧。

        元朝统治时期,把人分为四等,依次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指辽人、金人和北方的汉人)、南人(原南宋统治区的汉人和其他各族人),南人的社会地位最低。

        到了明朝, 江南文人的境遇也不好。朱元璋和朱棣曾经多次把江南地区的大族和富户,包括诸多文化人,大量地北迁,对江南的经济和文化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和摧残。

        不过,明代中后期,江南的经济还是有了很大发展,成为中国最富裕的地方。随着经济的高度发达,中国传统的社会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社会地位排序是“士农工商”,工商业者地位最低下,但由于江南地区经济发达,工商业者的地位有了一定提升。

        于是,江南文人的生存状态面临两方面的压力:一是政治上的压力,二是社会地位受到工商业者的挑战。原先文化人处于社会的顶层,如今发生了动摇,他们的内心感到一种深深的失落。

        在这种状况下,江南文人创造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 也就是以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来维持内心的自尊、自信和自傲。在他们看来, 唯一能够让自己感到自豪的东西,既不是金钱,也不是政治权力,而是他们所拥有的文化。他们试图以一种悠闲、隐逸的生活态度消解心中的块垒,暂时地或者仅仅在精神上摆脱尘世的喧嚣, 躲避官场的凶险, 并且把自己所拥有的文化素养转化成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于是,他们的整个生活方式不断趋向艺术化、精致化、高雅化,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与被他们视为“粗俗”的富商巨贾相区别。

        可以说,这是江南文人在失落和彷徨的状态下,对文化生活的一种再创造。

 

赋诗作文,抚琴高歌,

欢声笑语,一醉方休

 

        所谓的文人画家,与宫廷画家、民间画家是有一定区别的。他们不是专业的画家, 他们是文人阶层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他们在绘画中所表达的,更多是一种内心的情趣和追求。

        明代文人画家留下来的绘画作品,我将它们分为三大类。

        一、实景为主的生活描绘。在目前留存的作品中,这一类的作品颇为常见,文人们把自己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真实场景描绘出来,是想告诉大家,他们所追求的、所希望的生活就是这样。

        例如,当时江南地区的文人阶层,他们最理想的居所是什么样的呢? 明代中后期,“城居”现象颇为盛行。江南文人士大夫们都流行到城中居住。城居可以享受城市生活的便利,但一些文人却又向往清幽隐逸的乡居氛围,为此,不少人在郊外依山傍水的风景名胜处购置别墅,或修建草堂、小筑, 用以弥补城居的缺憾。

        文徵明的《浒溪草堂图》就反映了这种情状。文徵明是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他有一位朋友,祖上世代居于浒溪,这位好友城居以后非常怀念自己原来的祖屋,于是就在浒溪建了“草堂”。画面上层峦叠翠,小桥流水,高木浓荫之间,掩映草堂数间,主宾二人于案前对坐,似在高谈阔论。乡居生活的静谧和自由,正是文人心中的向往。

        当时文人最重要的社交活动是雅集。什么是雅集?就是以诗酒、书画等高雅娱乐为主要内容的文人聚会,大家在聚会中一起进行诗词书画或者其他文化创作活动。这类活动在明代江南文人画家笔下,也有较多表现。

        沈周也是吴门画派的代表画家,他的名作《魏园雅集图》就是描绘雅集的名作。画中众人在茅亭中席地而坐,赋诗作文,抚琴高歌,欢声笑语,一醉方休。沈周为之作画,将当时的情景真切地描写了下来。其中,特别突出了文人所崇尚的那种“野趣”。

        宴饮也是明代文人画家作品中经常表现的内容。

        陆治的名作《元夜燕集图》,画的是一个元宵节的夜晚, 陆治应文徵明之邀至文家宴饮,参与者还有一些文友。当晚,众人饮酒赋诗,欢度佳节,尽兴而散。事后,陆治的朋友陆师道因为那天没有参加聚会,于是就让陆治把当天的情形画了下来。通过这幅画可以看到,文人的宴饮活动并非一味地大鱼大肉,他们还是更加注重文化、精神上的享受。

        除此之外,江南文人日常生活中主要的消遣活动还有所谓的“清赏”。

        明代中后期,江南文人鉴藏各类文物的风气极为兴盛,文物鉴赏集学术研究与文化消遣于一身,故被文人视为“清赏”之举,与同道好友一同品鉴古董成为江南文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求的《品古图》就是以白描画法描绘了文士鉴赏文物的情景。

        除了鉴赏古董之外, 还可以欣赏植物。在各类观赏性植物中,梅、竹、兰、菊不仅是文人“四君子画”的题材,也是他们日常清赏的重要对象。沈周的《盆菊幽赏图》描绘了江南文人赏菊的情景。画中一草亭构建于岩崖之上,下临江渚沙洲,周围树木繁盛,亭边排列众多盆菊, 亭中有三位文士,正在饮酒赏菊。赏菊、赏竹、赏兰、赏梅,这正是文人特有的情趣。

 

内心充满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二、虚实相间的情趣表现。

        在这类画作中, 可能表现的并不是完全真实的现实生活,未必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实景, 但却是作者非常向往的、理想中的生活状态。

        这些绘画作品的主题主要包括渔隐和幽居。

        中国古代早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隐逸文化”,在古人心目中,渔夫、樵夫自由自在,最适合理想中的隐居生活。渔隐、樵隐的绘画自宋元以来逐渐多见,明代中后期的江南文人盛行“市隐”之思,渔隐之类的画作更趋流行。

        沈周的《江村渔乐图》可谓此中名作。他在画上有一首题诗, 说的是渔民的生活太逍遥了,不像我们现在要种地、要交租,受到很多的束缚。沈周代表了一部分文人的想法,反映出他对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他画中的景致宛如世外桃源,让人感觉无拘无束。

        幽居,也就是独居。与渔隐相似,即避开喧嚣的尘世,不受俗事的羁绊,独自一人享受清幽高雅的生活情趣,悠然闲适,自由自在。但显然, 这种生活理想在现实世界中是难以实现的,大多数文人都在城市里有家庭生活,有一家老小,但他又希望能摆脱社会,摆脱家庭,因此江南文人只能通过绘画虚拟出一个理想的生活环境, 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寄寓于幻境之中。

        幽居的首选自然是深山老林,但仿照自然景观构筑的园林也不失为一个好去处,文徵明的《高人名园图》表现的就是在“城市山林”中幽居的情景。

        陆治的《幽居乐事图册》也是一件名作。画家选取乡村幽居生活中赏心怡神的十件乐事绘图成册,每页都有小篆书写的图名,分别为《梦蝶》《笼鹤》《观梅》《采药》《晚雅》《停琴》《渔夫》《放鸭》《听雨》《踏雪》。所绘的十件乐事可能不是陆治本人所亲身经历的,但想必都是他心目中的理想生活。

        品茗也是江南文人画作中的常见题材。

        明代中后期,江南文人在追求日常生活艺术化、高雅化的过程中,品茗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江南文人不仅将饮茶作为物质享受,更作为独具特色的精神休闲和文化消遣。为了寻觅一种清幽高雅的品茗意境,文人雅士对饮茶的场所、环境、气氛都极为讲究,包括同饮的“茶侣”也有所选择,绝不苟且。文徵明的《品茶图》就表现了这种品茗意境,画中的喝茶环境部分是虚构的,是一种艺术化的表达。

        仇英的《松溪论画图》更有意思,山间湖泊边的一块野地上,主客两人,打开了一张古画, 一面观赏,一面饮茶,旁边有童子为他们煮着茶。这就是江南文人追求的理想生活,也是他们心目中喝茶的最高境界。

 

以梅兰竹菊

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

 

        三、借景抒情的内心世界。

        明代江南文人画家还有一类作品, 其物象、景观只是一种道具或象征物,作者或托物言志,或寄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通过对外在的客观物象的描绘,以表现其内在的主观情感与志趣。此类作品的表现方式往往比较隐晦和曲折,所以大多通过诗文、书法、印章等予以提示,使观赏者尤其是同道之人得以窥见作者的心迹。

        明代有一位著名的文化人名叫徐渭,他在各方面的成就都很高,但是他一生遭遇非常坎坷,曾一度发狂,又下狱多年,故绘画作品多借景抒情,宣泄心中愤懑。他的一幅泼墨写意画《墨葡萄图》,以水墨大写意的画法画出葡萄的枝叶和果实,非常奔放,水墨淋漓,并以纵横奇崛的笔势题诗一首:“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 闲抛闲掷野藤中。”整个画面,配以诗文、书法,其怀才不遇之悲愤、晚景孤寂之凄凉,跃然纸上。

        梅、兰、竹、菊“四君子”以及水仙等,自宋元以来往往被文人拟人化,用作文人“墨戏”的主题,以表现坚贞、高洁的节操和志趣。此类题材的作品在明代江南文人中更有长足发展,极为流行。很多擅长水墨写意的文人画家常借此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

        除借景寄寓个人情怀之外,也有心系国计民生者, 借景抒发自己经国济民的理想与抱负。沈周的弟子孙艾所作的《蚕桑图》和《木棉图》就是此类作品的代表。《蚕桑图》上有沈周题诗:“啮蚕惊雨过,残叶怪云空。足食方足用, 当知饲养功。”《木棉图》也有沈周题诗:“当含黄蕊嫩,棉韫碧铃深。小草存衣被,长民谁此心。”诗后还有题跋:“世节(孙艾字世节)生纸写生, 前人亦少为之……且非泛泛草木所比, 盖寓意用世。世节读书负用, 于是乎亦可见矣。”沈周给予孙艾的高度评价,显示出沈周内心其实也具有经世致用的理想。

        在专制皇权趋于极端、拜金主义日益盛行的状况下,不少江南文人学士正是凭借标榜清高和孤芳自赏,保留了几分自尊、自信,持守了知识阶层的道德节操,没有完全屈从于权力和金钱的淫威。

 

主讲人:陈江

 

讲座现场

 

 

 (来源:解放日报 时间:2018年10月1日)

相关链接:https://www.jfdaily.com/journal/2018-10-01/getArticle.htm?id=258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