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东方讲坛 > 讲坛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钱宗灏:上海有一种精神,就是始终追求现代性

发布日期:2016-01-18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钱宗灏

 

  要建立一座沿江大城市,必须有很多设施作为它的基础。

  1865年,上海英商煤气公司成立。同年,上海安装了煤气路灯。当时的西藏路是一条叫“周泾”的河浜,在周泾河边上,建造了上海第一家火行。煤气灯,俗称“自来火”,因为它的管道从地下通出,当时的人称之为“地火”,所以把煤气公司称为“地火行”。地火行的营业所,后来长期是上海煤气公司的营业所,就在西藏路桥边上。这样,上海有了煤气。一开始的时候,煤气只供路上的照明,后来上海有了电灯,煤气才用于居民做饭。

  1880年,上海有了自来水。杨树浦自来水厂是英国人建造的,因为早期西方人到上海喝不惯这里的水。1883年,英国人还特意请了北洋总督李鸿章到上海出席自来水厂放水的仪式。

  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1885年7月26日,英商上海电光公司制成弧光灯15盏,从南京路一直装到外滩虹口,是夜7时一起放明,《申报》曾以试燃电灯为题做了专题报道。后来在现在的南京路江西路口,建立了第一家发电厂。

  到了1913年,工部局建造了杨树浦发电厂,有很多烟囱、很多运煤船在那里。1928年,工部局财政困难,就把杨树浦发电厂卖给了美国摩根财团的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更名为上海美商电力公司。它一直是远东最大的工厂。

  1835年,美国画家莫尔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商用电报机。1871年,丹国大北电报公司从香港铺设海底电缆到达上海,4月18日沪港两地开通商业电报业务。6月6日,《字林西报》收到了伦敦发来的第一份电讯。这让上海的商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为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很大的变革,电报不通时,英国伦敦商业交易所里的行情传到上海要三个月。

  1876年,美国科学家贝尔发明了电话;1881年,上海就有了电话。江西中路上有最早的电话大楼,当时所有的接线生都是中国人。

  1881年到1908年,上海开始发展电车。上海汽车时代的来临,给整个城市的面貌又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原来上海的道路都是软制的,是把1/3的石灰、1/3的盐、1/3的沙石混在一起。这种路上只能跑马车、人力车。汽车时代来临了之后,上海的道路改成了沥青路、水泥路。

  20世纪开始的时候,整个上海的市政面貌又发生了变化,原来的木桥承载不了电车,于是整个苏州河上所有18座桥全部都改成混凝土,包括外白渡桥改成了钢棚架桥。

  当时英租界和法租界里的汽车行驶规则是不一样的。英租界里跟英国一样,电车和汽车靠左行驶,但到了法租界又要靠右行驶。所以人从法租界到英租界,或者反向而行的时候,边上的人会提醒你,不要忘记交通规则。一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整个上海的交通规则才变成全部靠右行驶。

  我想说,历史上的上海曾经充当了整个中国近代化先驱的角色,而在近代化的进程中,上海与西方世界始终有着紧密的联系,并将自己的影响扩散到中国其他城市。

  上海不像香港那样全盘西化,它是有选择地接受和吸收了西方文化,所以由上海传送出去的文化更容易被中国人接受,经上海消化过的现代化也更具有示范效应。

  一直到当代,上海城市精神中有一种力量就是追求现代性。现代性与现代化不一样,现代化是变革的过程,是那些表面上能够看到的东西,比如说高楼大厦、高科技产品,而现代性是现代化成果所唤起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它反过来可以促进和创造现代化。

  上海是一座具有现代性的城市。


(摘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钱宗灏所做的题为《漫溯浦江——一条河与一座城市的兴起》的讲座,该讲座是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徐汇区委宣传部联合推出的“东方讲坛·汇讲坛”文化上海主题系列讲座之一。)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14版周末·言讲    时间:2016年1月15日  )

媒体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resfiles/2016-01/15/JF10-15S.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