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东方讲坛 > 讲坛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苏智良:海派文化最本质的特征是创新

发布日期:2015-11-10

  近日,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徐汇区委宣传部联合推出的“东方讲坛·汇讲坛”文化上海主题系列讲座接连开讲,听众们在专家学者的讲座中,溯源上海的历史文脉,分享城市的光荣与梦想。其中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苏智良教授主讲的《上海水乡与上海海洋文明》,为我们讲述了充满人文经典、承载深厚底蕴的上海历史,让人感受海派文化的开放、卓越、睿智与谦和。经授权,本版摘登讲座的精彩内容。

 

  上海的简称“沪”,原是一种捕鱼工具

 

  上海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港而兴的城市。我们常说,上海的很多地理因素影响我们这座城市的发生及发展,这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上海处于长江入海口和中国海岸线的中点,以及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
  上海所处的这块陆地是在6000到7000年前因江海的作用逐渐堆积而成的,是一个冲积平原。上海的水系是如何成形的呢?古太湖由三条江流入上海。最北边的是娄江,也叫做浏河,靠近上海江苏一带。中间一条是松江,也叫吴淞江(今天的苏州河),由太湖经苏州、昆山、上海一直到吴淞口入海。第三条就是现在的黄浦江,以前叫东江,明朝时经水系整合,才成了现在的样子。
  自从有朝代以后,上海的历史不断更迭变换。周以后,上海所在的江南,主要是吴国和越国的领地,现在上海全境的大部分当时属于吴国。后来,越灭了吴,楚国东下又把越给灭了。这以后,江南就成了楚国贵族春申君的封地,上海“申”的简称就来自于春申君的“申”。
  秦朝时,上海很大一部分属于海盐县。古代上海的农业颇为发达。到了汉代,上海的盐业兴起。上海近海,可以用海水煮盐,怎么煮?古代的时候,私人制盐是犯法的,为了防止一家一户偷偷烧盐,于是就分别铸成几块铁块,到了烧盐的季节,几家合起来,才能把铁块烧铸成大铁锅来烧盐。上海今天很多的地名都跟烧盐有关,比如说宝山有大场,南汇有大团,还有一灶、三灶、四灶、六灶,这些灶就是烧盐的灶。
  谁来烧盐呢?烧盐是很辛苦的工作,而且是由国家控制、国家垄断的,所以当时上海人不愿意烧盐,于是国家规定,犯了罪、判了刑的人,送你上海户口,到上海去烧盐。因此,那时上海户口是很容易得到的。
  此外,上海的渔业很发达,出现了很多捕鱼工具,其中有一种叫做“滬”。最后上海的简称就用了简体的“沪”,说明渔业在这个城市的发展中所占的重要性。
  到了唐宋,上海最大的港口是青龙镇,它是松江主要的出海口。可能有人会问,上海怎么得名的呢?比较确切的一种说法,来源于松江。当年,松江是上海境内最大的河,它号称有36条小河,其中有两条小河是对应的,一条是下海浦,一条是上海浦。上海浦的位置大约在十六铺新开河那一带,当时最早的中心村落就在上海浦畔,因此我们这个城市的名字就被定为“上海”。
  宋代时,有俚语叫做“天上天堂,地下苏杭”,从中可以知道,当时上海还不是江南的中心,江南的中心在苏杭。
  到了元代,国家的航海贸易逐渐发展,建立了7个市舶司,这是管理海洋贸易的机构。上海也设立了市舶司,这说明当时上海的航海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至元年间,首先是华亭县升为华亭府,不久华亭府更名为松江府,再接着从华亭县分出一个新的县叫做上海县。这样,从宋代出现上海这个地名,一直到元代,上海独立成为一个县。

 

  苏州河是祖母河,黄浦江是母亲河

 

  明代对上海水系进行了改造,这对我们今天城市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那么,它是怎么改造的呢?原来的东江也就是黄浦江,下游出现了淤塞,明代的时候就把它和吴淞江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今天的格局,吴淞江从外滩汇入东江,因为黄浦江(东江)的水流大,所以吴淞江就渐渐变成了黄浦江的一条支流。
  曾经有这样的讨论,上海的母亲河到底是苏州河还是黄浦江?依我看,苏州河可能是上海的祖母河,更早一些。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这两条河对上海都是极为重要的。
  上海的海运非常发达,运送的主要是些什么特产呢?棉纺织品。元末的时候,上海出了一位了不起的妇女黄道婆,她从海南带回了先进的纺织技术,因此上海地区的棉纺织品因价廉物美而风靡全国。
  上海的海运包括江河运输就此兴起,成为当时中国数一数二的港口。上海地区的船主要是沙船。沙船方头平底,载重量大,四平八稳,但是航速很慢,主要用于运货。当年上海云集了多少沙船?有3600艘,可见上海的海运量非常大。
  随着航运的兴起,人越聚越多,于是要建一个城。在元代的时候,尽管上海县已经建立,但上海城还没有。为什么?城的建立要中央政府批准。加上那个年代倭寇经常侵袭上海,老百姓的生命、财产都没有保障,大家强烈要求建城。
  于是明代的时候,建立了上海城,虽不怎么宏伟,但比较规整。城市就建在黄浦江边,最初有六个城门,这些城门现在都成为上海重要的地理标志,比如小东门、老西门。还有三座水门,水门是跨在肇嘉浜河和方浜河上,当时的人们走亲访友坐小船,四通八达非常方便。
  上海这座城,就在今天的人民路和中华路之间,里面有60多条河,大家想想,那时的河流有多么密集,坐一条小船可以到任何一个地方去。
  航运需要灯塔,因为它具有指引功能。于是在高桥,堆土成为一座山,这座山上,白天举烟,晚上明火,使大家一看到这个灯塔,就知道上海要到了。这座山尽管是土山,但对航海者非常重要。这座山被称为“宝山”,宝山的地名就是这样来的。

 

  有研究认为,1840年上海是中国第一大港

 

  如果要做统计,在座的听众中我估计有70%到80%的人,祖先都是外来人口。当年,绝大部分上海人的祖先都是坐着小船,怀着创业的梦想来到上海的。所以这个水道和我们这座城市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在近代上海的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很多民族工业,今天我着重讲三家洋务企业,它们对上海的影响很大。
  第一家是江南制造局,演变为江南造船厂。这是一家官办企业,主要功能有两部分,一个是造船,还有一个是军工,造枪造炮,后来发展成清代最重要的造船厂和军工厂之一。
  第二家企业是一家民用企业,由国家投资,叫做上海机器织布局。这是国家官办的第一家机器棉纺织工厂,建于1889年,因为需要大量的水和码头,因此工厂设在杨树浦。可惜后来毁于大火。
  第三个是轮船招商局。这是轮船兴起以后,国家创建的第一家近代轮船航运公司。这个企业就建在外滩,作为一家民族企业,它一直跟洋人竞争,维护国家利益。
  这几家企业都是建在江边的。
  在黄浦江的江边,还有一条重要的道路就是外滩。外滩于19世纪40年代开始改造,原来是纤夫走的道路,旁边芦苇丛生,后来种了行道树,成为中国最早的近代化道路。再后来外滩逐渐发展起来,沿途有20多幢风格迥异的建筑,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
  19世纪以后,长江全流域已经达到水深10米,所以当年比较大型的船只都可以进出黄浦江。那以后,上海不断疏浚黄浦江,到1840年,上海港口的吞吐量已经非常大,有人研究认为,当时上海就是中国第一大港。

 

  海派文化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创新

 

  上海的文化,常常被称为海派文化。这个海派文化,实际上就是一种水的文化,是一种中西交流的文化,是一种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相结合的文明形态。
  我举一个例子,在徐家汇南面,过去有一个土山湾,现在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了。土山湾在100年前很出名,这个地方为什么出名?因为这里有一个天主教会办的机构,其中有一家孤儿院,这家孤儿院收养了很多被抛弃的中国孩子。这些孤儿长大以后,要学习一定的技能,于是旁边又建了一家工厂,这家工厂里有各种各样的工种,比如说雕刻,它的木雕非常出名。如今的土山湾博物馆里有一个木雕中国牌楼,当年曾代表中国参加过三届世博会,并且获得了世博会的金奖。
  土山湾还被称为“中国西洋画摇篮”,从素描到油画,培养了很多人。像徐悲鸿这样蜚声中外的油画家,早年就在土山湾学习西洋绘画。任伯年是中国海派绘画的代表人物,他早年慕名到土山湾,在那里第一次接触到透视、比例等西洋绘画技巧。还有张充仁先生,他既是绘画大师也是雕塑大师,他同样也是在土山湾成长起来的。
  对于海派文化,今天我们怎样来定义它的特质?我认为它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创新。海派就是见多识广,就是锐意创新,这也是上海文明的一个本质特征。从近代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在文化领域,还是在工业制造领域等方面,上海为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创新产品。所以说,海派文化最本质的一个特征就是创新。
  海派文化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多元。上海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汇聚着来自中国各地的人。上海的地方剧种滑稽戏当中,有一个基本功就是讲各地方言。我们如果在弄堂里长大,会看到有72家房客,其中有苏北人,有绍兴人,有广东人……所以,上海人的语言天赋也是很突出的,因为他们从小就接触这种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会形成什么样的城市性格?就是比较宽容,有包容性。如说过年的时候,山东人和广东人过年肯定不一样,山东是孔孟之乡,比较传统有文化,广东则是一个商业文明比较发达的城市。但由于上海是移民城市,五方杂处,所以各种过年的风俗都在这里融合。
  所以,海派文化,就是没有派别,没有限制。在海派文化里,每个个体都各具风格,各具风采,正是这种不整齐划一,不从众,形成了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万千气象。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苏智良教授

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播音主持专业教师姜杉

听众提问

讲座现场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14版周末·言讲    时间:2015年11月06日 )

媒体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resfiles/2015-11/06/JF14-06S.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