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东方讲坛 > 讲坛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社科普及要切中“中国道路、中国问题和中国经验”

发布日期:2014-12-01

     ( 新华网上海11月28日电)“社科普及工作要想做得好,关键在于满足社会需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不断对外学习、掌握新鲜知识,时至今日,中国民众的社会需求已不再仅仅停留于对外学习的层面,而是转向动脑思考中国道路、中国问题和中国经验。”上海市哲学学会会长、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吴晓明在近日举办的“2014年上海市社科普及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如是说。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到2020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科普及工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和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何实现社科普及的特色发展、科学发展,是关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与创新的时代性命题。

      2014年,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东方讲坛“哲学演讲季”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在半个月一次、历时四个月的时间里,沪上知名哲学“大咖”——吴晓明、王德峰、张汝伦、童世骏、高瑞泉、陈卫平,以及已故学者俞吾金均登台科普,从哲学视角切入中国当下引人深思的诸多问题,所讨论的内容既宏至时代所需的思想高度、思维方式、批判价值,也微入凡俗生活、理想境界、文化精神、正能量等,前来听讲的直接观众近3000人。

      在常人看来,哲学艰深、冷门,考虑的生死之际、天人之际的问题,如何向公众进行科普,起初专家们既没找到解决的办法,又心怀忐忑、忧虑成效。然而,正是这始料未及的成功,促使他们开始思考社科普及工作的“秘诀”。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秦绍德认为,当下做好社科普及工作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统帅,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中之重;要巩固形成社科普及聚合力的机制,提升科普活动的吸引力,真正做到“接地气、合民意”。

      吴晓明则认为,社科普及工作的成功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第一,政府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统筹布局、大力支持。第二,演讲者要有顶尖水准且精心准备。“实践证明,只有让最顶尖的专家讲科普,才能最深入浅出地解疑释惑。”第三,重视基层科普,拓展学科“触角”。“科普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而非‘单向传播’。为基层百姓科普,专家能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民众所思、所感与所悟,这对任何学科的发展都至关重要,一个学科的发展进步不仅需要‘顶天’,而且要‘立地’。”

      在本次交流大会上,上海市社联专职副主席刘世军还宣读了《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关于表彰2014年上海市社科普及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项目的决定》。(完) 

来源:新华网上海频道      时间:2014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