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东方讲坛 > 讲坛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当今思想的任务是切中社会现实

发布日期:2014-06-24

 在这个转型时代,不会再现1980年代的哲学热,但哲学是否真的只能退缩到学院哲学系?

■“东方讲坛·文汇讲堂”哲学演讲季以“哲学与我们的时代”论坛落幕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孙周兴在论坛上发言。

 

  在这个转型时代,不会再现1980年代的哲学热,但哲学是否真的只能退缩到学院哲学系?习近平同志指出:“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

  今年上半年,上海市社联与文汇报社合作推出了“东方讲坛·文汇讲堂”哲学演讲季系列讲座。自2月22日起,先后邀请沪上知名学家学者吴晓明、王德峰、张汝伦、童世骏、俞吾金、高瑞泉、陈卫平,连续做了7场哲学演讲。

  上周六在社联举行的“哲学与我们的时代·核心价值与民族复兴”开放论坛是哲学演讲季的一次总结。当天,吴晓明、童世骏、俞吾金、高瑞泉、陈卫平以及孙周兴等几位学者,一起参加了“哲学与我们的时代·核心价值与民族复兴”的讨论,探讨哲学与时代的关系,核心价值观如何确立?

  哲学与时代、现实的关系

  复旦大学哲学系的教授吴晓明曾在哲学演讲季中提到“哲学是思想的事情”,认为“思想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当务之急”。那么,对今天的知识界和社会科学界,当务之急的思想任务、目标究竟是什么?“我的回答是解释社会现实,解释当今中国社会现实。我认为这是最紧迫的任务。”吴晓明说,“我的结论是,当今思想的任务是切中社会现实。”

  对于哲学与时代、现实的关系,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俞吾金认为,“在反思哲学与时代关系时,人们总是或多或少受到老年黑格尔的思想的影响,从而倾向于把哲学理解为时代的分泌物,甚至理解为时代的囚徒。” 俞吾金教授说,哲学与时代处于双向互动的塑造中,“一方面哲学鞭策着自己的时代,另外一方面时代也作用和影响着哲学家本质的思考。”

  在俞吾金教授看来,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如果没有积极的参与意识,也许就像是法国哲学家狄德罗所嘲笑的那样,“这身体发霉了,这血液变酸了”。“任何有热血的青年特别是哲学家,都应该积极参与社会现实生活。”

  而哲学家如何参与到时代中?俞吾金教授说,当然只能以哲学的方式。即通过理解和阐释,来参与并推进当代中国社会的精神生活。“而当代中国社会的精神生活,现在一个非常根本的任务就在于守护核心价值,实现民族复兴。”

  哲学与“学会讲理”

  为什么要学哲学?如何用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在论坛上谈论的主题是“学会讲理”,“这些年讲学会讲理,学会说理比较多,但我觉得还是一直要讲。因为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学哲学用哲学,说到底我觉得恐怕就是学哲学是怎么讲理的。”

  童世骏教授认为,虽然哲学家们对哲学有不同的理解,观点有很大的区别,但他们都在做哲学,都在用哲学思考,哲学的讲理。“我想把学哲学、用哲学落实到哲学怎么来讲理,进一步来说是怎么来研究讲理。人们之所以要讲理,因为人们要为各自的思想和行动,提供理由以及为我们共同的思想形成理由,使得这些行动和思想变得合理。”童世骏教授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做了一个数据统计,发现“合理”这个词出现了18次。

  但与此同时,讲理不是那么一件简单的事情。“讲理是我们还要努力学习的一件东西。讲理不只是一个态度问题,更是一个能力问题。我觉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就是讲理的态度和能力。”童世骏教授说,学会讲理同时也意味着学会讲理的方法,享受讲理的过程,但目前,“(我们)主观上讲理的努力和能力都有所不足,客观上讲理的条件和语境都还不完全具备。我们要学会讲理,也意味着,我们要为讲理的条件和语境做出更多的努力。”

  “人总是能够重新开始”

  论坛的主题是“哲学与我们的时代·核心价值与民族复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孙周兴认为,哲学依然要为人创造性的可能性和自由做辩护,这才是有意义的,没有基于个体意义的哲学,“是没有意义的”。

  在论坛上,孙周兴教授的讲演题目是“人总是能够重新开始”,他讲了自己女儿的故事。孙周兴教授说,她女儿成绩不好,年级400名,全年级一共才420名。孙周兴就跟女儿谈了一个小时,主要是谈人与猪的本质差距,在于人总是能够重新开始。重新开始,也就是人的创造性的可能性。“一年以后,她的成绩上升到100名。”“人总是能够重新开始。”这是孙周兴教授对人本质的一个总结。

  而对于自由的理解有千万种。但在孙周兴教授的理解中,人首先要成为自己,面向未来开创自己的人,“才会有自由,你才能成为人,才能回归你的本质。”孙周兴说,“人是自由的人。基于这点,人才是创造性的。如果没有个体自由,这种创造性的保证,那么民族复兴是一句空话。”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学家,提问和创造是他们的天性,他们需要的只是一扇通向世界的大门。在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孙周兴教授看来,一方面现在的教育制度和社会制度让年轻人远离哲学,但通过哲学又能训练学生的批判性和独立性思考,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教人脑子清楚和教人好好说话”。

  如何重铸“核心价值”

  华师大哲学系教授陈卫平在论坛上主要谈的是儒家传统与今天所讲的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我们今天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可以从历史上获得有益的经验和启示的。”陈卫平教授说,中国2000多年传统社会,虽然朝代不断更换,但是核心价值观一直没有变化,这个核心价值观就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或者是以儒学为主的价值观,“套用现在的说法,在传统社会,儒学核心价值观是做到了落小、落细、落实,影响了整个社会,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它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对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提供了哪些有益的历史经验。” 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到底是怎么确立起来的呢?陈卫平教授说,汉代确立儒家思想为核心价值观,并不只是因为董仲舒一个人的阐述,仅仅一个人阐述是不会有效的,“必须要通过法典化和制度化。我想这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很有启发意义的。”在陈卫平教授看来,现在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多地注意义理层面,“但如果核心价值观没有落实到制度上面,是不可能真正获得有效性的。这是儒家给我们提供的一个启示。”

  儒家思想作为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落小落细落实,陈卫平教授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建立了一套合适的话语体系。“我们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面临怎么建立、建构一套适合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体系问题。在这方面,儒学传统也给我们提供了历史经验和启示。”

  陈卫平教授以修编《四库全书》为例,他把修《四库全书》看做是儒家核心价值体系的话语体系的一个建构。“儒家作为一个核心价值体系,它用什么样的话语表达,《四库全书》就非常形象和切实地告诉你。这样的话语体系表明什么?核心价值观要和我们的历史传统相对接,这个对接不仅仅是指思想内在血脉的对接,而且要说明这样的核心价值观在我们历史上是有根据的,是有历史合法性的。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学明在论坛上讲的是当今中国精神重构的困境。在他看来,“我们所要构建的精神,我们要重铸的核心价值,在目前中国的生产方式中,在目前中国的经济形态中,很少得到支持。也就是说,我们要构建的这种精神,跟我们的生产方式不相一致。”第二个困境是,当一些领导干部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又是如何重构精神的呢?又如何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这不是又陷入了一个困境吗?”

  最后,陈学明教授认为,社会的多样化、文明的多样化、文化的多样化必然导致价值观多样化,“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把某种精神、某种价值理念奉为核心,来统领其他的价值观。这能不能做到?”

  作者:石剑峰

来源:东方早报  时间:2014年6月24日

相关链接:http://www.dfdaily.com/html/8731/2014/6/24/116193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