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东方讲坛 > 讲坛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哲学季引来海外哲学家提问——童世骏做客东方讲坛·文汇讲堂

发布日期:2014-04-15

童世骏谈“凡俗生活与理想境界”


  本报讯 (记者李念 实习生王政)依然是听众席地而坐、倚墙而立的氛围,昨天下午,“东方讲坛·文汇讲堂—哲学与我们的时代”演讲季第4场上,主讲嘉宾、华东师范大学哲学教授童世骏一气呵成,作了长达100分钟题为《凡俗生活与理想境界》的激情演讲,提问环节,远在挪威的希尔贝克教授发来视频提问,将整场演讲带入全球化视野的互动之中。
  希尔贝克教授说,“我不太同意您提纲中说的人生要设定理想境界,其实,我们只要逐步改善这个社会就可以了。”和听众一样,童世骏对77岁的海外导师的提问颇感诧异。事实上,栏目组辗转联系上挪威卑尔根大学哲学教授、法兰福克学派中坚人物马尔库塞的晚年助手希尔贝克时,他对在中国上海举办的这场哲学演讲颇有兴趣,对《凡俗生活与理想境界》的提纲一气提了两个问题。
  童世骏对导师的疑问做了认真解答,“虽然是理想性的预设,但是这种预设是存在于已有的语言结构和社会结构中的。”演讲结束后,童世骏与记者交流。1958年,21岁的希尔贝克还是一位医学院学生时,就写了名为《虚无主义?》的著作,浓重的存在主义加上年轻人对人生意义的苦苦追问,契合了战后挪威社会的精神需求,成了当年挪威的“文化事件”。事后,此书被希尔贝克的导师特伦诺伊教授翻成了英文。“当时,他就在思考何为理想。”童世骏说。希尔贝克认为,理想化的东西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不是”,它以许多不同方式与现实关联。对此童世骏并无异议,但他认为人毕竟需要有具体的生动的想象来感动自己和激励自己。
  希尔贝克教授的思考维度引发了听众的热议,文汇讲堂俱乐部核心会员、中远集团的吴翊在微信群中说,希尔贝克教授提出的对现状的“改善之说”,我个人理解绝不是简单地放低要求,而是富有哲学含义,尤其针对普通民众更具有现实性。
  点评嘉宾、来自复旦大学哲学系的陈学明教授的辛辣点评更是让听众们连呼过瘾:“我对童老师关于‘神圣’与‘凡俗’时代的划分,持保留意见,因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神圣的东西,现代社会也是这样。但我很赞赏童老师提到的‘理性批判’与‘认真’精神的结合。”
  来自同济大学的张向荣追问“您为何一直自称是‘业余的哲学家’呢?您的管理身份是否和自己的哲学研究理想有冲突?”童世骏笑答,业余的头衔会让自己有更自由的视角和空间思考哲学问题。
  哲学季讲座进入第4期,互动渐入佳境。开讲前,就有听众、上师大的谢伏华博士带来3分钟演讲《我是谁》,畅谈他对上期张汝伦“批判精神”的思考;结束前,首次给网络报名高到达率人群以蜘蛛网电影票作为“诚信奖”;而每期结束后的文汇讲堂公众微信提问参与者也逐步增加。
  带着批判精神,守护自己的理想,哲学季正在影响着更多的人。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14/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