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3-05-07
2013-05-06 文汇报 第16版
诗歌的声音与诗歌的重新发现
罗良功(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
20世纪美国诗歌呈现出一个尚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的特征,即声音向诗歌的强势回归。诗歌的声音不仅成为英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动力和基石,更是北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诗歌传播的最重要场域之一。这不仅仅是因为现代音像技术和数码技术的发展和大众化使声音得以成为诗歌创作和传播的重要媒介,而且是因为诗歌创作主体对诗歌声音有了新的发现并赋予声音以更重要的使命。
20世纪美国诗歌的声音实践建构了一种声音高度介入的诗歌美学:声音以其直观性和感性,强化诗歌的体验性和过程性,意义存在于体验之中,过程即意义;同时,声音的高度介入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意义,它将语言从权力的规约中解脱出来,使语言重新焕发能指活力。因而,不关注声音就无法全面理解20世纪美国诗歌;而由此出发,通过“细听”诗歌,不仅有助于全面解读现当代英语诗歌,而且能促进对语言的重新发现、对诗歌艺术的本质和诗歌传统的重新发现。
我们的时代特征与教育何为
陈家琪(同济大学政治哲学与法哲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我们处在时代中,既要主动投入时代,又要拉开距离来审视时代。这其中不能仅是通过认识时代产生的历史原因来解释时代,更要不断将时代当下化,投入自己的体验和经历来构造时代的意识和气味。在现代化进程中,自然和社会产生了一些危机,如环境问题,人们也容易形成虚无主义和工具理性的不当观念。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我们要有严肃的理论探讨与解释来形成社会共识推动社会发展。第一,人是群体的存在,人具有和他人一起行动的能力,明确“群己权界”。第二,文化的差异与语言的多样是一个事实,而且文化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要通过教育、阅读和理论探讨,使人的意识回归常识,享有自立的自保的快乐的被承认的尊严。第三,要对生命、财产、自由交换等进行制度建设,形成共同体的价值规则。
转型期的社会管理创新与和谐社会建设
章友德(上海政法学院社会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进入剧烈的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
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转型时期的各种矛盾日益凸显。当前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阶层之间、劳资之间等方面的矛盾,甚至表现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活进一步改善之间的矛盾。
今天,在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创新中加强社会建设已经成为执政党明确的执政理念。通过社会管理创新来改善民生,通过社会管理创新来化解社会矛盾,已经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要实现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就必须传播和弘扬公平正义的首要价值,就必须加强民主法治的制度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建设。
当前政治体制改革若干热点问题分析
程竹汝(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社部主任、教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更具体、更进一步的阐释。道路方向: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道路路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道路规则与设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道路标识: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加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前进方式: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建设;前进重心:制度建设,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目前的前进重点: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政治制度独具特色:类型学上具有明显的弹性。即区域代议与精英代议相结合的代议制度、非竞争的合作型政党制度、首长负责制与委员会制相结合的行政制度、有限监督的独立司法制度、多重性的地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