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6日 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社上海11月25日电(记者许晓青)25日上午8时许,上海浦东新区花木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人头攒动,打拳、唱戏、跳舞、读书、看报,老年人多姿多彩的一天拉开帷幕;下午4时许,普陀区长风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网吧”座无虚席,外来务工者在此搜索招聘信息,老年人看时事、聊家常,放学的孩子则忙着自习。覆盖上海全市的200多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已经组成了一道独特的“申城风景线”。
近年来,上海大力践行“文化民生”政策和举措,倡导把人文关怀与服务大众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日前,上海市委办公厅、市府办公厅联合出台《上海市关于加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意见》,以政策倾斜、资金补贴等方式,促进上海基层社区文化工作迈入新一轮的大发展。
不仅仅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以“东方”命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扎根”于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全市300多个“东方讲坛”举办点,为民众在家门口解读时事新闻、社会热点,甚至还传授居民一些养生之道。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到影视剧明星,都曾是讲坛的座上宾。
“老师,您下次什么时候来?”“我们听你讲课很开心,政策讲得透,故事也幽默。”这是上海金山区东方讲坛上的一幕。金山卫镇党委宣传委员、文明办主任陆佰君,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阅历,用了一年多时间走遍全镇17个村居委会、学校、企事业单位,举办了理论宣讲近50次。一堂“增强党员忧患意识”的主题党课,没有空洞的说教,有的是结合村民日常生活的小故事。台下听众时而沉思冥想,时而发出爽朗笑声。
陆佰君说:“创新讲解方法很重要,用金山当地的方言,通过‘说书’形式,在讲坛上进行表达,更加通俗易懂。一些热情的大伯大妈会对我说‘大阿弟(兄弟),你很久没来给我们讲故事了’。”
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沈国明说,东方讲坛现场听众累计已达460万人次,成为上海建设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抓手之一。大众化、本地化、通俗化的视角,深入浅出的讲解,注重关爱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群的精神追求,令老百姓“学有所得、得有所用”。
近年来,上海形成的“东方系列”宣教平台还包括:覆盖全市的220所东方社区学校;有“网上绿色家园”之称的270多家东方社区信息苑;以及为全市200多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提供坚实“后盾”的东方宣教服务中心等。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焦扬说,一条“东方文体资源配送链”已经形成,海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正以集约化的管理方式、菜单式的配送服务,走进千家万户。
统计显示,2005年至2010年底,上海东方宣教服务中心共采集、制作、配送DVD、书报刊、学习资料等物化类宣教产品上千万件,组织并配送戏曲、综艺等400多个品种的文艺演出5996场,放映爱国主义题材优秀电影1190场,策划组织各类经典艺术讲座212场,直接受众1780多万人次。与此同时,上海的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每年接待观众超过2000万人次。
将文化惠民与城市居民的心理疏导相结合,则是上海的另一项创新之举。近年来,上海正不断健全心理疏导工作网络体系,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不仅在全市大中小学配备了心理教育专兼职教师,还探索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体系。
目前,上海不仅在机关、企事业单位把心理服务融入文化建设和业务工作,民政系统建立了一批“离婚劝和工作室”,为当事人提供心理疏导服务,上海广播电视台等还相继推出《心灵花园》《新老娘舅》等一批心理访谈栏目,以倾听、倾诉、对话等方式,关爱不同群体的心理需求。
走进上海的部分街道社区,正在试点的“心桥”工程颇具口碑,例如在上海凉城社区设立的“心灵港湾工作总站”,就可以提供独居老人聊天服务、失业青年心理辅导、青少年网瘾矫正等服务。
“文化领域的民生,是公众把自己的灵魂安放在哪里的问题。”上海市政协委员、文化学者毛时安分析,上海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后提出了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这不仅关乎文化设施和项目等硬件建设,对接文化领域的民生需求,为基层群众营造共同的精神家园,被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这将有助于提升一座国际都市的幸福指数,也有助于塑造更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