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上海,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氛围。
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号召之时,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宏伟蓝图正徐徐铺就。
根据初步规划设想,到2020年,上海将建成文化要素集聚、文化生态良好、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文化英才荟萃、文化交流频繁、文化生活多彩的国际文化大都市。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指出,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改革创新精神落实好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认真做好当前的各项工作。
塑造“海派”城市精神和文化胸怀
来自英国的“达人秀”在上海“变身”普通中国人的梦想舞台;风靡欧美的音乐剧《妈妈咪呀》在上海第一次有了原味中文版;国粹京剧演绎《王子复仇记》《巴黎圣母院》;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年作家应邀驻点上海进行探索性的文学创作;上海交响乐团牵手纽约爱乐乐团共建亚洲一流的乐队学校……
“海派”二字,意蕴深远。上海自开埠以来,中西文明交汇,古今文化交融,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鲜明的文化特色。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逐步提炼并达成共识。站在“十二五”的新起点,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所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要求,上海的干部群众充满着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自觉和自信。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强调,文化是城市生存发展和振兴繁荣的本质性力量。当前,上海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文化建设也面临新的更高的要求。上海要加快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城市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富有“海派”特色的城市精神和文化胸怀,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呈现出一派令人惊叹的新气象。
11月11日,《胡桃夹子·海上梦》在上海举行全球首演。全球30多家演出商云集上海,眼下已经有签订了五年欧洲巡演的合同。
让“软实力”成为上海腾飞的翅膀
文化,正在成为上海实现新一轮腾飞的翅膀。
深秋的黄浦江畔,中华艺术宫、当代艺术馆……一些令人流连忘返的世博建筑,将延续文博功能。“十二五”期间,上海在城市发展的核心地带腾出大面积地块,规划建设国际一流、堪比欧美的“博物馆聚集区”,为城市功能的转型升级插上文化翅膀。
2010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75%。按照规划,到2015年,这一比重将力争提高至12%,真正确立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上海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
近年来,上海正因地制宜,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布局,争取逐步形成产业轴、产业圈、产业带等。在文化产权交易、国际文化服务贸易、文化中介服务机构、文化类金融产品、文创产业税收优惠、版权评估和质押等方面,上海在全国范围内已拥有一些先行先试的经验,今后仍有进一步探索突破的空间。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屠光绍表示,上海正在大力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建设,文化与金融、贸易、信息、旅游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可谓水到渠成。
建设以人为本的国际文化大都市
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是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更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
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指出,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上海的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上海要继续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有上海滩“百姓课堂”之称的“东方讲坛”7年累计举办讲座14893场,直接听众达450万人次,二次传播受众超2亿人次,已成为上海地区覆盖最广、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公益讲坛平台。
文化人才是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第一资源。传承和弘扬“海派”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定要后继有人、人才辈出。
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振武强调,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上海要加大文艺“新品、优品、精品”创作,加强文艺人才的培养,构建更加优良的文化生态环境,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上海的文化创作活力能否再充沛一些?公益性文化服务能否再贴心一些?引进文化人才的方式方法能否再灵活一些?深秋时节,上海市委领导主持召开了多种形式的座谈会、讨论会,并深入到文化企业、专家学者中间,广泛听取各方人士的真知灼见——文化建设的人文情怀,越来越浓。
新华社记者 许晓青 孙丽萍(据新华社上海11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