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东方讲坛 > 讲坛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讲座,给市民生活添内容

发布日期:2012-04-19

  2011.10.22   文汇报  头版  田晓玲  01:要闻

    在“阳光巴黎”建筑工地工作的张师傅这几天心情不错,跟好几个老乡乐呵呵地打招呼:“我听了同济大学李占才教授的讲座《天生我才我善用》……本来觉得自己没啥价值,现在感觉不一样了!听说这种讲座很多,下次叫你一道去。”
    张师傅说的讲座,是东方讲坛。2004年6月开办以来,7年间东方讲坛已累计举办各类讲座14893场,直接听众达450万人次,二次传播受众超过2亿人次。在东方讲坛成为全市覆盖面最广、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公益性讲座的同时,“听讲座”成了诸多上海市民的一项生活内容。
    百姓想听什么,专家就讲什么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得快。”用这句话形容眼下的生活和人们有点应对不来的状态,很是贴切。“你说这CPI和PPI有啥关系?”“你说我们天天吃的东西里头,哪几种藏着反式脂肪酸?”“我家孩子想创业,你说行不行?也不知要具备点什么条件……”看看,闲话家常也会带进那么多新名词、新概念。如今,不仅每个人脑子里打着转的问号多,而且大家在意的问号各不相同——试图帮百姓解疑释惑的东方讲坛,想要办好难度不小。
    但东方讲坛没有给难住,工作人员付出更多努力“以多对多”:每年,他们交给各举办点以供挑选的讲座目录上总有近千个话题,涵盖形势政策、法律知识、历史文化、经济管理、健康养生等十大类,尽量做到百姓想听什么,专家就讲什么。在调查不同人群需求的基础上,讲坛还开发了近200门主题课程,如“走近大师”、“院士风采”、“青年创业”、“四季养生”等。上海世博会前后,东方讲坛的“迎世博天天讲”系列讲座,在全市各处讲了千余场,许多上海市民得以了解和理解世博文化。
    “选好”讲题之外,东方讲坛对如何“讲好”很费了一番心思,专业知识得用市民能听懂、能接受的话来讲。东方讲坛不断吸收各领域专家加入讲师队伍,现在已有签约讲师2191名;更设法让专家们多同听众沟通,不断优化讲座内容和形式。有的讲师在讲座前与举办点联系人多次联络商量,尽可能摸清听众特点和需求;有的讲师特意选用发生在举办点的个案,量身定做讲座课件。
    这个面向百姓的公益性、社会化教育大平台,拆掉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篱笆,让市民共享学校的教育资源,又引进了全市各行各业的专家资源。正如东方讲坛主办单位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沈国明说的那样:普及社科知识是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当让市民有“如坐春风之中,仰沾时雨之化”的感受,用讲座滋养心灵,引领社会价值观。
    上海有多大,讲坛就有多大
    “东方讲坛办公室吗?我想预约10月23日《伟大的孔子和孔子的伟大》讲座,需要办什么手续吗?”家在静安区的33岁白领小吴,听说星期天的这场讲座就在她家附近举办,特意打电话预约。“我妈妈是东方讲坛的‘粉丝’,她一般听下午场,听完了就去学校接孩子。看她这么起劲,我也想听听,可平时要上班,只有双休日有空。”
    在上海的几乎每个角落,只要你想听讲座,都可以找到东方讲坛的举办点。目前,东方讲坛的335个举办点遍布全市各区县,其中宝山、杨浦、徐汇、浦东、长宁、闸北、虹口、普陀、闵行、松江、嘉定、南汇、奉贤、青浦、金山、崇明等区县的每个街道乡镇都已设点。
    去年,东方讲坛为郊区居民送去各类讲座837场,占市郊区县全年讲座总场次的56%;还正根据调研结果,在地域相对广阔的郊区设立更多流动举办点。
    如今,在东方讲坛这个“百姓身边的课堂”上,平均每天有6位专家登台讲演。
    做“百姓身边的课堂”
    7年来,讲座听众爆满的场景常常出现。在现场,这边晚到的阿姨,从包里拿出折叠小板凳,从从容容坐下;那边匆匆赶来的母女,干脆席地而坐;过道上挤着加座,贴墙壁站满了人……有一次,复旦大学教授俞吾金在上海师范大学演讲时突遇停电,满场听众竟没有一人离开。说起听众的热情,东方讲坛的工作人员很是感动。有些“铁杆”听众听了几次,就不断跟着讲坛跑,有位徐恩家老人说:“我听东方讲坛,已经记了3个笔记本,足有10万多字。”老人与记者说起讲坛,说的最多的是这么一句话:“讲座让我快乐。”
    东方讲坛的不少“粉丝”学到许多知识之后,萌生了自己也来传递知识的愿望,东方讲坛市民讲师团由此成立。75岁的蒋珏老人是闵行区古美社区市民讲师团的成员,已走遍社区36个居委会,作了多场讲座,成了“知识二传手”。但对这样的成绩,老太太并不满足:“我要继续听东方讲坛,不断给自己充电,然后认真备课,用老百姓熟悉的语言讲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