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2-04-19
2011年01月27日 10:31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上海1月27日讯(记者李治国)为了大力推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显著成绩,促进中外文化交流,26日下午,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中国城市化之问”为主题的东方讲坛·华文讲堂”启动仪式暨首次论坛在上海举行。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教授按动“东方讲坛·华文讲堂”启动光球,并为论坛作题为“上海世博会是一部百科全书”的主旨演讲。随后,中共闵行区委书记孙潮教授、北京市委研究室副巡视员余钟夫研究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杨洁勉研究员、原美国农业部部长级专家Frederick Crook郭志文分别就“让失地农民共享城市化红利——关注人的’城市化’”、“破解城乡结合部难题——北京的实践”、“世博理念和城市发展”、“上海: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等主题进行精彩的演讲。本次论坛的视频,将于近日在东方讲坛的最新合作伙伴——新民网上与百姓见面。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东方讲坛创办于2004年6月。她的出现,是为了顺应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广大市民精神文化需求,创新基层宣传思想工作机制,建设讲座文化新阵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探索的一个思想文化工作的新载体。成立六年多来,东方讲坛共举办各类讲座一万两千多场,直接听众达四百二十万人次。讲坛现在虽还处于探索阶段,却得到了国内国际广大受众的信任和认可。作为直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宣传教育阵地,东方讲坛在帮助社会大众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与方针政策等方面承担了大量组织工作,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转化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做到入耳入心,走进和融入群众的寻常生活、贴近和指导群众的日常实践。
“华文讲堂”是东方讲坛对外文化合作与交流的又一个重要载体。通过“华文讲堂”的运行,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让国内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及各行各业实际工作部门的代表登上“华文讲堂”走向世界,让世界看到改革开放后今天中国民众的自信与精彩;同时也要让海外的名家大师、华人华侨代表通过讲堂进入国内开展交流合作,充分发挥讲坛凝聚人心、凝聚力量的作用,使中华文明的火种播撒世界各地。
城市化需要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支持,要有民族文化精神的依托。近些年来中国的和平发展势不可挡,但挑战也随之而来,其中之一就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一系列的文化与思想的撞击,这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事实证明,城市化既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同时也是一场发生于古今中外、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深刻的精神变革。中华文化精神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对自身的超越,在历史发展的重要时刻,它都能以宽广的天地襟怀,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汲取她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在今天的城市化进程中,继承与发扬这种民族文化精神,将会大大有利于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让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城市生活中得以传承;并进而在与世界的交流与融合中,弘扬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化,共享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
正是从传播、交流、融合与超越的角度,本次论坛作为“东方讲坛·华文讲堂”的首讲,意义非同一般。主办方邀请到了国内和国际上著名的学者、专家及实际工作部门的领导人,以多元的文化视角共同探讨“如何在推动城市化进程与传统文化传承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这一当前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以期丰富与深化我们对城市化的理解,逐步求得对未来城市化进程具有启迪性的共识。
东方讲坛在众多的讲座品牌中已形成其独特的风格,拥有大批忠实听众。当新闻传播着信息,影视为观众圆梦,综艺娱乐着大众时,东方讲坛用讲座塑造心灵,引领社会价值观,人们听着东方讲坛的各主题讲座,开始冷静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
东方讲坛缺少播映平台,一直是其难以产生市场效益的一大原因。东方讲坛有价值但没有市场,其一直在低端制作与低效传播的怪圈中,仅依靠电视台和政府作坊式生产,社会的需求很难满足。如今,东方讲坛欣喜地迎来新的合作伙伴——新民网,她必需回到大众的日常生活、现实的土地上来,关注中国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这是东方讲坛的生命和基础。面对困境,东方讲坛“囊中羞涩”、“播出无门”并不是讲坛成不了气候,是电视台“收视率”的残酷竞争所致。当新民网以网络视频的发善之手伸向东方讲坛之际,东方讲坛将以学习讲故事的技巧、风格、思维模式以及高效的专业化运作系统将其打造成更上一层楼的公共文化产品。群众的期待,是全新讲坛的品牌提升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