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2-04-19
来源:新民晚报 日期:2009-07-17
作者:樊明龙
这次能被东方讲坛海外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推选为主讲讲师之一,幸运感充满在我心中。带着多年艺术创作的精品,我走进了美国三所著名高校,它们是丹佛大学、杨百翰大学、得克萨斯农工大学康姆斯分校。即将身临陌生的美国大学校园的我,免不了有些迷惑。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国大学生能理解吗?
然而,在三所高校的展览演讲中,我欣喜地看到,美国民众对中国山水画非常感兴趣,而且很喜欢。这使我更加坚定:任何民族的文化艺术,民族性越强,越具有世界性。
我这次演讲的主题是中国山水画中的天人合一理念。中国山水画的产生与发展,与中国哲学、信仰、处世之道密切相关,在美学思想方面,尤其受儒家、道家的影响很大。如此复杂的关系和深奥的道理,美国人听得明白吗?但是,在现场,我发现美国听众神情专注,听得有滋有味。在开场白后,同事们帮我铺上纸,取来墨和笔,我边说边演示。这时候的我,到了一种无他的境地,心中的山与水、花与草、人与物……一一显现在纸上。坐在后排的听众,纷纷走到前面来仔细观看。演示完后,听众纷纷举手,就一些他们尚不明白的问题向我求证。比如,中国山水画和西方油画,在创作方法上究竟有哪些不同?我告诉他们,中国画讲究神韵和意味,画家笔下的山水,并不是具体的哪一座山和哪一条河,而是他心中的山和水。而西方油画,往往很具体,是谁就是谁,非常逼真。每次演讲结束,都有不少听众围上来,有的就某个问题继续和我讨论;有的提出来想拜我为师,跟我学画。我为祖国博大而深沉的山水画,在美国有如此多的知音而兴奋。
在丹佛大学,那天接待我们的赵穗生教授,笑眯眯对我说:“今天带你去一个地方,你肯定会兴奋。”我问:“什么地方?”他神秘地说:“去了你就知道了。”车,在一幢并不起眼的别墅前停住了。一位身材高大的美国男子和一位身材娇小的亚裔女性,在门口微笑着向我们挥手。他们不是在演讲会场听我们演讲的听众吗?赵穗生教授说,正是他们。走进门去,但见院子并不大,但布置得就像我们的江南园林。踏进房内,顿时眼睛一亮,不由得叫了起来:“哇!”这里陈列着许多青铜、陶瓷、玉器、绘画等中国传统文化作品。主人介绍,这些都是他们收藏的,有汉代的陶罐、唐代的三彩、明清时期的绘画等等。高大的男主人是美国人,身高2米,今年80岁了。他原是当地著名的外科医生,现在退休在家。他特别喜欢中国的陶瓷,年轻时就开始收藏了。女主人70多岁,是一位华裔,喜欢中国绘画。一对美国夫妇,对中国文化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我很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