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东方讲坛 > 讲坛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东方讲坛美国见闻之四:尼克松与中国绒绣

发布日期:2012-04-19

来源:新民晚报  日期:2009-07-11

 作者:南鹰

    离开洛杉矶的那天,我们去参观尼克松纪念馆。这位美国历史上的第37任总统,是美中关系的奠基人,中国人民对他怀有深厚感情。纪念馆坐落在加利福尼亚州一个叫约巴林达的地方。这里,是尼克松的出生地,也是他的葬身地。
    
    走进纪念馆绿树成荫的后院,一幢乳白色的农舍,便是尼克松的故居,1913年,排行老二的尼克松出生在这里。农舍不大,占地只有79平方米,底层是客厅、厨房和一间他父母的卧室。尼克松和他的兄弟们都睡在二层阁楼上。故居不远处,有一块绿意葱郁的青草地,尼克松和他的夫人就葬在这里。尼克松的墓碑上,刻有这样一段文字:“历史所能赋予的最高荣誉是和平缔造者。”
    
    生活,常常给人带来意外惊喜。当我们在展厅沉浸在“尼克松时代”时,脚步不由得停留在一张巨幅彩色“照片”前:1972年,毛泽东主席在书房会见尼克松时的情景。毛泽东主席双手搁在沙发上,微微侧着头,满脸笑容。尼克松总统右腿搁在左腿上,显得轻松、自然。周恩来总理坐在毛泽东的右边,侧着身子,微笑着看着他们。经历过这个时代的人,都会记着这一世界外交史上的重要时刻。然而,当我们走上前去仔细欣赏时,却惊喜地发现:这不是一张照片,而是一幅绒绣作品!镜框的右下方,嵌有一块古铜色的牌子,上面清晰地书写着一行汉字:中国上海红星绒绣厂。在异域他乡,在这样一个重要的纪念场所,看到来自家乡的作品,分外的激动,心中油然生出一种自豪感。不太喜欢拍照的我,主动请别人为自己在它的面前留影。
    
    回到上海后,我看到几篇写尼克松故居的文章,作者在提到这件作品时,和我们一样都将它看成照片了。尼克松纪念馆,是尼克松生前一位友人为他建造的,1990年落成。当时,我国政府表示将送一件礼物给纪念馆。上海红星绒绣厂接到了这一特殊使命。1972年,尼克松访华破开中美之间的厚冰,而毛泽东主席的会见则是其中的精彩一笔。绒绣作品怎样来表现?据悉,尼克松之行,毛泽东主席原本不会见的,中美公报签订后,毛泽东主席异常兴奋,决定立刻会见。因此会见是在半夜时分,在毛泽东书房。当时公开的照片系黑白的,毛泽东座位前有茶几,沙发旁还有痰盂。他们以这张照片为基础,同时参照另外10张照片,构思作品。3位绒绣工艺大师,选用1000多种颜色,花去4个多月时间,飞针走线24.5万来回,终于完成了这幅作品。完工后,当时的美国驻上海总领事前来“鉴定”,他说:“尼克松总统像极了。感谢上海艺术大师为两国友谊所付出的辛勤劳动。”1991年3月9日,作品被送到外交部,尔后转送尼克松纪念馆。
    
    但令人遗憾的是,上海红星绒绣厂如今已经不存在了。这么好的品牌为何轻易丢掉?据悉,红星绒绣厂解体后,一些心有不甘的工艺师们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一家民营绒绣公司。但当时的50多人,如今只剩10多人。如何保护民间艺术、民间艺人?这又是一个大的课题,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