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东方讲坛 > 讲坛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喜看上海“软实力”--上海文化体制改革新亮点

发布日期:2012-04-19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9-07-22

    新华网上海频道记者肖春飞 张建松 许晓青7月22日报道:当晨曦映亮东方明珠时,上海在成千上万支群众文化团队曼妙的歌声与舞姿中醒来;白天,上海市郊松江车墩影视基地忙碌不堪,一部部国产大片正在这里紧张摄制,同样忙碌的还有“赶场子”倾听《东方讲坛》的市民;华灯初上,以传统杂技为基础的多媒体舞台剧《时空之旅》在上海马戏城拉开大幕,这部大戏演出超过1500场,仍然夜夜座无虚席……

    这是正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与航运中心的上海,这也是正在加紧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上海。刚刚过去这半年,上海经济浴火重生、稳步回升之际,上海文化体制改革同样是亮点纷呈:文化产业逆势增长,成为经济寒流中的“报春花”;作为“保民生”重要内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居住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心感温暖……

    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在上海得到越来越和谐的融合。      

上海卢湾区里弄一位阿婆在为孩子剪纸(5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明 摄

    柳暗花明在创新

    2003年,209万元;2008年,2.16亿元--这是上海电影集团利润总额在短短5年内的传奇变化。

    成本600万,票房8500万--这是上海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传奇收获。

    四年连演1500场,吸引中外观众150万人次,演出收入1.5亿元--这是杂技表演《时空之旅》的传奇历程。

    利润持续增长,股价冲击新高,市场不断扩大--这是盛大网络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传奇逆转。

    改革创新,才能创造传奇。解放思想,才能解放艺术生产力。

    整体转企改制,让濒临绝境的上影厂重新挺立在中国电影产业的潮头;“制播分离”改革之路,让上海文广集团创造了“喜羊羊”营销奇迹;项目公司制改革,让上海马戏团彻底摆脱人才流失、四面楚歌的窘境;牢牢坚持“新模式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点”,让盛大网络逆势飞扬。

    盛大网络董事长陈天桥表示:面对危机,盛大不仅做出不减少战略投资、不裁员、不降薪资的三大承诺,还积极扩大市场、招纳人才,通过“创业带动就业”项目,直接带动就业1400余人,“战胜了危机就是机遇”。

    根据中央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各项重点任务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上海抓住重点加速推进:经营性出版发行单位转企改制、党报党刊发行体制和广播电视节目制播分离改革、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单位转企改制、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

    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艺术创新……不懈创新,带来上海文化产业“柳暗花明又一村”。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上海GDP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6%,为今年上半年表现突出的上海第三产业贡献不菲。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成为上海在全球金融危机阴霾下调优经济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今年,上海大手笔成系列地推出扶持措施:首批设立15个文化产业园区、1个文化产业投资公司,以及3个产权交易中心。中国内地首家综合性文化产权交易所前不久也在上海挂牌成立。

    上海“母亲河”苏州河无疑是最好的例证--这曾经是一条工业集聚之河,如今,治污成功的苏州河,正被其主要流经地普陀区打造成一条文化产业之河,两岸集聚了专题博物馆、文化创意园区,以苏州河为主题的文化活动正陆续开展,反映苏州河百年巨变的长篇电视连续剧《苏州河》和大型纪实性专题片《苏州河的传说》正在筹划拍摄中。

    “从历史上两次较大的危机--上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和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来看,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的文化产业都是在应对危机中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并为本国经济走出危机做出了独特贡献,”普陀区委书记周国雄说,苏州河沿岸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优势,现在是变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的时候了!

在上海宝山罗店端午龙船文化节上,群众正在观看龙船表演(5月28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明 摄

     源头活水滚滚来

    家住闵行古美社区的蒋珏老人75岁了,她是只有5岁的东方讲坛的忠实“粉丝”,哪有东方讲坛讲座,她就跟到哪里。有时候,会场挤满了人,她就拿出报纸,席地而坐。

    “一个面向普通百姓的公益性社会化教育大平台。”--这是5年前上海市委宣传部开设东方讲坛时的定位。如今,讲坛已蔚蔚大观:2191名讲师,335个讲课点,2000多个课题,从国际形势到婚姻家庭,上海市民在家门口想听什么就能听到什么。

    统计显示:5年来,东方讲坛的直接听众达到391万人次,二次传播受众超过1.4亿人次。

    文化,是上海的城市灵魂,与城市建设合拍前进,越来越成为城市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也成为增加人们幸福感的主要方式。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仲伟说,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上海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上海已经建成标准化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35个,农村文化信息共享服务点1237个,居委会文化活动室近4000个,构筑了“15分钟都市公共文化圈”。群众业余文化团体上万,每年举行群众文化活动万余场,参加演出人数30万,观众达千万人次……

    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成为上海“保民生”的重要内容。

    时值炎炎夏日,上海却随时随时可以感受到文化清凉:18个区的38座公园绿地免费放映露天电影,给市民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带来无穷快乐;卢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起“爱心学校”,暑假里免费招收外来民工子弟学习和活动;第十一届上海读书节正在进行中,普陀区的“图书漂流”活动试点别具一格,“我的好书换你的好书,让更多人读到好书”……

    在上海,人文荟萃,书香弥漫。正因为文化无处不在的润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高楼林立的大都市,不是冷漠粗鄙的“水泥森林”;居住在这座城市的人们,也不是唯利是图的“经济动物”。

    一项最新调查显示:上海人的形象已悄然改变,“排外”、“精明不聪明”的负面评价,逐渐淡去,“开明睿智、大气谦和”,正在成为这座城市新的气质。城市与人,都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气度,面向未来。

上海豫园端午文化节上,游客在和“海宝”合影(5月26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软实力”成为强大竞争力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长卷”酣畅淋漓地抒写中国灿烂文明与辉煌前景,向世界完成了中国文化一次自信的展示。奥运之后是世博,2010年的上海,将为世界捧出更绚丽的文化盛宴。

    开埠160余年来,上海一直被认为是西方认识中国的“一扇窗”,中西合璧、海纳百川的时空个性,令这座城市在一定程度上肩负起“展示中国”的使命。特别是在过去30年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上海多姿多彩的文化事业正在走向世界、告诉世界--这是一个经济自信的中国,也是一个文化自信的中国。

    政府扶持的《文化中国工程》历时8年,将150多种、数万本英文版中国经典图书打入世界主流出版市场,进入美国150多所大学图书馆;城市舞蹈公司的原创舞剧从2004年至今已在海外高端演出市场演出212场,还握有101场海外演出订单;东上海国际文化影视集团的功夫剧《少林武魂》,两年来已在海外演出130场,最近荣获美国戏剧家协会颁发的“托尼奖”;动漫电视片《中华小子》等依靠版权交易,在欧洲电视荧屏黄金时段获得高收视率……

    统计显示:2008年上海文化及相关产业进出口总额达145.99亿美元,进口49.91亿美元,出口98.08亿美元,呈贸易顺差,其中,文化服务业进口5.33亿美元,出口5.24亿美元,呈贸易平稳。为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上海今年特地在浦东外高桥保税区建立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

    “世博会给了中华文化全景呈现的机会。”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局长洪浩认为,上海世博会的文化演艺活动是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中华文化和而不同、交融发展的最好体现。

    在上海世博会的半年会期里,黄浦江两岸在5.28平方公里世博园区内将上演超过2万场各类文化演艺活动。“这无疑是一个中国看到世界,世界也看到中国的绝佳机会。”世博会执委会专职副主任钟燕群说。

    文化,正在成为上海为之自豪的“软实力”、上海更上一层楼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