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东方讲坛 > 讲坛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上海5年打造东方讲坛品牌

发布日期:2012-04-19

来源:中国经济网    时间:2009-07-03

    中国经济网上海7月3日讯(记者 李治国) 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与上海市社联主办的上海东方讲坛从2004年6月开讲第一场,至今已有五年。五年来东方讲坛在全市及长三角地区累计举办各类讲座11246场,设立了335个举办点,直接听众391万人次,二次传播受众超过1.4亿人次,与此同时还创建了一支由2191名签约讲师组成的师资库。五年虽短,却硕果累累,东方讲坛这一新事物,如今已经成为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一个知名品牌;“听讲座”已经成为上海市民一种新的时尚文化,正如2007年9月13日新华社一篇关于东方讲坛的一篇报道所说:“倘若要问,时下上海滩火爆什么?可以肯定地回答:讲座。尤其在周末,匆忙的脚步中,有许许多多是迈向各个听讲点的;如潮的车流中,有许许多多是驶向各个授课点的”。正是在东方讲坛创造的新时尚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观念、新知识与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风细雨般地撒向民众的心田。

    新形势催生新事物

    三十年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快速发展的社会文化需求,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特别是大量人员由单位转向社会,由乡村转向城市,如何通过一种形式把他们组织起来,接受新知识、新思想?如何突破旧的传播与交流模式,建立一种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既是先进文化建设必须跨越的标杆,更是党管意识形态所面临的一项新的课题、新的任务。东方讲坛因此应运而生,作为一种尝试与探索,它一开始就定位于“一个面向普通百姓的公益性社会教育大平台”,市委宣传部王仲伟部长为东方讲坛提出的理念是:“以人为本、服务大众、传播知识、提升文明,成为覆盖全市各区县、各高校、各社区、各企事业单位的普及性、社会性、标志性、公益性的文化品牌项目。”五年来,东方讲坛以此为指导,在全市快速布点,形成规模效应,深受市民喜爱。东方讲坛成为了在新形势下党与民众密切联系的桥梁,主流意识形态通过面对面的传播、交流,来吸引、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来疏导、化解社会各种矛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东方讲坛成为了新形势下党管意识形态的一种新的尝试、新的形式。

    围绕一个“讲”字做文章

    讲坛的关键在“讲”。理念是否更新,定位是否得当,方向是否正确,都集中看讲坛讲什么,怎么讲,以及为谁而讲。

    在宣传部的直接领导下,东方讲坛的同志们紧紧地抓住一个“讲”字,精心地设计课题。既有快速跟踪形势、传达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热点型讲座,也有通俗易懂的基础理论讲座。在现有的东方讲坛年度题库里专门开设“形势政策与社会热点”板块,选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主题的150多个选题,占题库总数15%,供举办点选择。除此之外,东方讲坛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基础上,设计出一批又一批为市民解疑释惑、量身定做的课题,关注社会发展脉搏、关注不同阶层思想,关注弱势群体需求,被称为“直面人生、直指人心”的讲座。如“引领百姓感悟职场”的系列讲座,如“文化与人生”、“民生系列”、“崇尚科学,幸福人生”、“名医专家进社区、健康知识送上门”,“青少年成长与成才”、“开业职业生涯”、“奥运精神进社区”、“全力以赴迎世博,一心一意谋发展”、“学习北京奥运会,办好上海世博会”、“精彩世博,文明先行”等系列讲座。东方讲坛建立了年度讲座选题更新制度,每年讲坛提供十大类1000个题目的菜单供听众选择;坚持不同对象采取不同宣传形式,度身定做,因人施教,以内容的多样化来回应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多元化。每年推出的题库均根据形势和群众需求而调整更新。2008年题库更新率达42%。“百姓需要什么,东方讲坛就提供什么”。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科学、医疗、时势、环境、交通、安全、防范、就业、开业、礼仪等等,无所不讲。

    要紧紧抓住一个“讲”字,还要在“怎么讲”上下工夫。东方讲坛发挥师资资源优势,组织了一支符合宣讲政治要求、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熟悉理论普及方法、拥有丰富宣讲经验、受听众欢迎的讲师队伍。这些经验丰富的讲师们,来自高校、党校、科研院所、部队院校和政府研究部门的专家学者,其中还包括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与130位国外专家和30位院士作客东方讲坛,为东方讲坛听众贡献精彩讲座。由于东方讲坛有一支高水准的讲师队伍,讲课形式又丰富多样,具有亲和力与感染力,所以一些精彩讲座常常一票难求,深受百姓欢迎。东方讲坛还要求每一位讲师在走上讲坛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对重大课题还组织讲师集中备课,紧密结合上海发展实际编写讲课提纲,提出讲课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注重课程内容的体系化、层次化。讲座课程是模块式的,一个课程分成多个主题系列,每一个主题下又分成若干个不同层次的选题,形成积木组合结构。在内容体系上形成体系,同时注重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给各层次群众予完整的知识享受。东方讲坛是一个开放式的大众平台,讲师与听众常常是互动的,对话式的,每场讲座都要预留一定的时间让讲师与听众之间进行交流、沟通。讲座结束以后,听众填写“讲座信息反馈表”,评价讲座效果,发表听课感言。二是语言讲授与现场演授相结合。东方讲坛经典艺术系列讲座已经举办了81场。听众反应,每一次参加艺术经典讲座既是艺术知识的学习,同时也是艺术盛宴的享受。这种亦讲台亦舞台的独特讲座形式,培养了一批忠实听众。三是现场讲座与相关活动之间的配套。讲坛在举办讲座的同时,开展各种活动,如“崇尚科学,幸福人生”系列讲座由现场讲座、有奖竞赛、宣传物品发放、图片展览等活动组成。丰富的活动内容为扩大宣传的社会效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听众的提问常常深化了宣讲的主题。最近,东方讲坛又推出一个创新之举,即成立听众俱乐部,扩大听众的参与度,在此基础上建成听众讲师团,市民们从听专家讲课,转而变为自己来讲,真正成为讲坛的主人。这使得东方讲坛的“怎么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第一个听众俱乐部现已在闵行区古美路街道成立。

    紧紧抓住一个“讲”字,还离不开“为谁讲”的问题。表面看,东方讲坛“大众平台”的定位已经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在实际的运行中,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首先要做到覆盖面广。东方讲坛提出了“上海有多大,东方讲坛就有多大,群众需要什么,东方讲坛就提供什么”的奋斗目标。面向每一个上海市民是东方讲坛的职责。经过五年的努力,东方讲坛的335个举办点已经深入到全市各个角落,特别是基层弱势群体集中的地区。其次要将东方讲坛的授课信息及时传达给市民。东方讲坛每隔十天左右都要在《解放日报》发布一次讲座信息,涉及60余场讲座的内容、主题、师资、地点等。广大市民有不同层次,有不同的文化需求,如何有针对性地适应并满足这些需求,对东方讲坛是一个责任心与业务能力的双重考验。每期60余场讲座不但力求主题没有重复,而且确保每天有6位专家学者的精彩讲演。广大市民群众可以选择就近参加自己喜好的讲座。再次,将讲课内容汇编成册,如《东方讲坛讲座精选》,制作发行“东方讲坛讲座”系列光盘,开发东方讲坛网络版、电视版、广播版等工作板块,市民可以随时了解东方讲坛信息,扩大听众的二次参与。

    围绕一个“讲”字,通过讲什么、怎么讲、为谁讲这几个环节,把东方讲坛“以人为本、服务大众、传播知识、提升文明”的理念落到了实处。

    抓好东方讲坛的管理与经营

    东方讲坛在初具规模之后,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使管理跟上。东方讲坛在规范内部管理和创新运行机制方面下功夫,围绕讲座开发、讲师选聘、举办点的确立与管理、讲座现场管理等各个环节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在选题上,年度东方讲坛题库的编制始终坚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现实”原则,原有选题根据听众点击率和讲座信息反馈要素进行筛选保留,新选题的增加严格执行讲师申报,专家评议,筛选归类的程序确定。

    在讲师管理上,严格按照《东方讲坛特聘讲师管理方法》执行,严格把好师资选聘关,注重师资队伍整体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讲师选聘要经过讲师本人申请,所在单位审核盖章,讲坛组织相关专家评定、签约确定等程序;重大的系列宣讲活动要求以讲师沙龙形式进行集体备课。

    在运行模式上,采取网络化管理与连锁化经营模式。东方讲坛办公室作为一个主要服务平台与覆盖全市、涵盖社会各界的335个举办点构成了一个网络系统。如果把各个点比作连锁化经营模式中的门店的话,它的配送系统就是东方讲坛这个大网络。举办点根据社会需求设立,按照听众的层次编成ABCDE五个序列,接受东方讲坛办公室调度与管理,统一使用东方讲坛标识,统一对外宣传。经过五年的探索与发展,东方讲坛逐步形成了讲座会场布置、讲座申报操作管理等统一规范,建立了新增举办点分批呈报和集中审批制度、举办点年审制度、举办点培训工作制度等。其中如《东方讲坛举办点管理办法》,引入举办点退出机制,定期做好举办点联系人培训工作会议,做到举办点管理科学化与规范化;同时在东方讲坛日常讲座流程中引入网络操作平台,实现电子化运作,保持东方讲坛办公室服务平台与各举办网点的畅通联系,解决在工作联系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实时沟通与工作效率最大化。

    在提升管理的同时,经营的问题也被提了出来。在东方讲坛规模化发展和品牌提升过程中,项目经费不足是东方讲坛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为了确保始终免费服务的公益性质,东方讲坛进行了企业化运作的积极探索。主旋律讲座、社科普及讲座、公共文化教育讲座等市民共享的公共宣传教育活动由市委宣传部专项拨款支持,具有地区特点和条线工作特点讲座由各区县委办局承担部分工作经费,部分专项活动由合作单位独立承担经费,如2007-2008年度的“崇尚科学幸福人生”系列活动中,东方讲坛办公室承担了项目策划、讲座举办、活动开展等工作,市610办公室承担了该系列活动的经费;东方讲坛海外项目经费也采用了这个运作模式。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尝试,东方讲坛基本已实现了1/3市委宣传部专项经费,2/3经费自筹的经费管理模式。企业化运作模式在为东方讲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谈到今后的工作,东方讲坛将继续努力:加大课程的研发力度,提升课程整合能力,当听讲座已成为一种时尚,全国各地的讲座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上海本土也形成了众多具有影响力的讲座品牌。如何在百花齐放中,保持东方讲坛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就是精品课程研发。讲坛办公室一方面要加强基层调研,筹备师资内部研讨会,结合目前国内经济形势,策划新课题,为市民思想上解困,维持社会和人心稳定;另一方面要加强与本市其它文化单位合作研发,推出具有特色的文化课程,满足“百姓需要什么,东方讲坛就提供什么”这一对东方讲坛的最高要求。

    加强举办点管理,实现操作网络化。举办点是东方讲坛的支撑点。东方讲坛已经完成了举办点规模化发展阶段,基本实现领导提出的“上海有多大,东方讲坛就有多大”的要求。但是在举办点的快速扩展与东方讲坛举办点管理人员不足的背景下,举办点管理也遇到了一些瓶颈,存在举办点联系人流动性大、部分举办点积极性不高和管理运作不顺等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完善《东方讲坛举办点管理办法》,引入举办点退出机制,定期做好举办点联系人培训工作会议,做到举办点管理科学化与规范化;同时在东方讲坛日常讲座流程中引入网络操作平台,实现电子化运作,保持东方讲坛办公室服务平台与各举办网点的畅通联系,解决在工作联系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实时沟通与工作效率最大化。

    扩大听众俱乐部,倾听社会声音。听众是东方讲坛的根。东方讲坛已经培育了一批忠实的听众,有白领,有学生,有退休人员,也有来自上海周边地区的听众。徐汇区田林街道的听众还自发组织聚会,一起交流听课感想,并出版了《春满东方》诗报,表达对东方讲坛的感情。东方讲坛将推广这个模式,成立东方讲坛听众俱乐部,为广大听众创造一个互相交流的空间,也为东方讲坛倾听社会声音提供一个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