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2-04-19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07-05-31
■记者王磊 邢晓芳 见习记者李婷
如果不是赫然标有“三林世博家园市民中心”的字样,记者很难将眼前这栋五层现代化大楼与基层社区普通百姓的日常文化生活联系在一起。在这座总建筑面积1.2万余平方米的大楼里,几乎囊括了所有日常文化活动场所:书场茶室、摄影沙龙、钢琴房、棋牌室、健身房、少儿天地等。10大服务板块、70多个服务项目,面向三林世博家园3.8万居民开放。
近年来,随着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各类文化设施建设正大规模地向社区辐射,各类优质文化资源通过有效的配送系统向社区传递,而一些高端的文化设施也在创造各种条件服务普通市民,这一切,使百姓获得的文化实惠越来越多,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扩大覆盖,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正在形成
百姓的日子好过了,就有了对文化娱乐的更高要求。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加快文化建设,成为一个民生课题。以前,不少社区由于设施所限,只能在街道或者居委会的办公室简单地隔出几间棋牌室、阅览室,功能单一,活动不多。2004年至今,上海连续3年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列入市实事项目,至2006年底,累计建设了80个标准化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总建筑面积近40万平方米,总投入22亿元。今年年底还将达到100家。随着社区文化设施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市民出门15分钟就能享受到的都市公共文化服务的网络正在形成。
上海还通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建立起了434个公益性的基层信息服务网点,从而使上海人均拥有的公益性基层信息服务网点数居国内首位。到今年年底,上海将实现信息苑总量达到400个的目标,以满足百姓精神文化上不同层次需求。
加速内容配送,让百姓共享优质文化资源
几天前,“东方讲坛在闸北”主题活动日一早,就有不少市民慕名前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朱维铮主讲的“中国文化与经学传统”,让不少闸北居民在家门口就听到了以往只能在大学校园才能听到的高端讲座。2004年5月开讲的东方讲坛,目前已经建立起了各类举办点281个,覆盖全市19个区县,累计举办场次达到5050场,直接听众超过210万人次,成为上海社会教育的“品牌”项目。
在东方讲坛连锁式发展、网络化管理、社会化共建的模式背后,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化资源配送运作体系。同样的“东方”品牌,东方宣教中心文艺资源配送服务,已经成为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目前已建成“连锁配送服务网点”106个,遍布除静安和崇明外17个区县的106个街道、乡镇。
接下来,上海将进一步完善发展由东方宣教中心、东方讲坛、东方社区信息苑、东方社区文艺指导中心和上海中心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为供应主体的文化活动内容和文艺工作人才支持系统建设。在完善硬件建设的同时,一个广覆盖、精内容、高效率的资源配送体系,将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内容充实的新鲜血液。
创造生动形式,高端文化设施惠及百姓
上海近些年来兴建了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这些外观优美、水准一流的“地标”建筑为提升上海城市文化氛围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这些高端文化设施正在努力创造各种形式,为广大普通市民提供服务。公益性演出、低价甚至免费艺术讲座和开放参观日等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探索正在赢得越来越多市民的肯定。“大剧院艺术课堂”、“东方艺术中心系列讲座”,以及公益性演出、低价甚至免费艺术讲座和开放参观日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探索,为更多的市民开启了一条走进艺术殿堂的通道。
今年4月14日,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首次对市民免费开放。从此每月第二个周六的下午,东方艺术中心都会推出市民免费参观日活动,成为迄今为止国内第一家定期举办免费参观日活动的剧场。在首个免费参观日中午,东艺门口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不少市民举家从郊区赶来。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意义重大。随着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更多便捷、丰富、质优、价廉的文化服务,这必将为上海城市的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