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东方讲坛 > 讲坛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东方讲坛·经典沪剧音乐艺术系列赏析

发布日期:2012-04-19

 

来源:解放日报 时间:2006-04-09

江南民乐经典曲沪剧滑稽基本调
“紫竹调”可否成为上海标志曲

茅善玉马莉莉万智卿昨与市民一起提倡议

  ■记者 端木复

  沪剧名家茅善玉、马莉莉和著名沪剧作曲家万智卿,昨天在“东方讲坛·经典沪剧音乐艺术系列赏析”讲座上一起提议,希望优美动听的“紫竹调”成为上海城市标志曲。一位名叫潘妙根的花甲老人上台呼应,宣读了一份倡议书,许多听众当场签名,共同推荐。

  茅善玉说,轻柔婉转的“紫竹调”节奏明快,旋律优美,起伏爽朗,既有江南水乡的吴侬软语,又有海派文化的奔放而不失内敛、含蓄,不仅悦耳动听,并且歌唱性很强,民间流传广泛,上海的地方戏沪剧和滑稽也都将“紫竹调”作为基本调。据马莉莉介绍,从沪剧诞生时的早期戏《双脱花·“磨豆腐”》开始,就传唱这种曲牌。由于演员演唱时正手握竹竿做滤豆腐浆动作,而这种竹竿又名“紫竹”,所以这首民歌就被称作“紫竹调”。上世纪50年代,笛子演奏家朱顺福带着他改编的笛子协奏曲“紫竹调”周游五洲,遂使这首曲子名扬四海。上海在接待外宾时,也常演奏“紫竹调”。

  万智卿深情地回忆,周恩来总理生前非常喜欢“紫竹调”。1959年,党的八届七中全会在沪召开。会议期间的一次联欢会上,周总理又点唱了“紫竹调”,在场的两位沪剧名家丁是娥、筱爱琴便演唱了《罗汉钱·燕燕做媒》。周总理闻声起舞,很是高兴。即便现时飞机、火车上,一些班次即将进入上海时,也都会播放一曲“紫竹调”,让旅客产生宾至如归的感觉。

  潘妙根是一位老上海。他告诉记者,看了解放日报刊登的关于将“紫竹调”作为上海城市音乐形象的提议,他非常赞同,所以写了这份倡议。他说,作为家乡曲,听到“紫竹调”,就会想起生机勃勃的黄浦江。争相签名参加倡议的市民们也纷纷表示,衷心希望世界上能有更多的人欣赏“紫竹调”,并藉此领略上海风采。他们建议,能否围绕“紫竹调”成为上海城市标志曲一事开展大讨论,让更多的人关心我们城市的音乐形象。


东方讲坛欣赏花韵

  ■记者 伍斌 顾咪咪

  东方讲坛·经典艺术系列讲座,昨天下午在曹杨社区文化中心举行经典“花与歌”艺术赏析讲座。上海音乐学院黄白教授讲述了中外歌曲中的“花”,不仅让市民一饱耳福,还进行了新歌教唱活动。

  300多名社区合唱队员和来自各行各业的艺术爱好者聆听了讲座。看花、赏花、唱花,全方位地让他们欣赏了花之韵、花之魅,花与歌声映衬,愉悦了众多市民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