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东方讲坛 > 讲坛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更多更好地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发布日期:2012-04-19

来源:《解放日报》《文汇报》 时间:2005-11-29

更多更好地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上海关于“十一五”规划调研之五

■记者 陈熙涵

    讲座也能成为一种“热”,这股传播和追求知识、崇尚文化热浪的涌动,是今年以来上海城市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一种独特景观。

    遍布全市的138个讲座点,数千场次的讲座,吸引了无数市民。这些由海内外资深教授、专家、学者主讲,以前只能在高等学府讲坛上才能听到的讲座,现在通过上海东方讲坛这个提供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平台,走向了千百万普通百姓。

    这是市委、市政府重视推进社会事业进步,努力探索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而取得的重要收获之一。

    我们加快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关于上海“十一五”规划文化专题的调研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一再要求上海宣传文化系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体制,集聚资源、搭建舞台,推动上海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上海的舞台要进一步开放

    今年8月18日,陈良宇等市委、市政府领导一行在实地考察了本市部分创意产业园区后,在8号桥听取了《关于上海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情况汇报》。他在讲话一开头就强调,我们调研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上海在先进文化建设上也要走在全国前列的精神,进一步体现在上海“十一五”规划中,并特别指出,上海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有一个新的发展。

    随着上海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的不断进步,以及世博会的日益临近,上海的文化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需要应对巨大的挑战。市委、市政府从去年开始,就对文化发展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谋划,经过广泛的调研,集中了各方智慧,形成了《上海2004-2010年文化发展纲要》和《上海市文化设施总体规划》,并召开了第一次全市性的文化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根据中央的要求和上海的实际,从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确定了2010年上海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建设文明城市、学习型社会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努力走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列。

    陈良宇在调研中指出,上海的文化要在现在的基础上有大的发展,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进一步增加开放意识,要把上海的舞台进一步打开。要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体制机制,通过进一步的开放,把文化产业、文化市场做大。要在进一步开放的基础上,集聚人才资源,把全国的人才集聚到上海,然后大家来做文章。我们的文化部门一定要有这个气魄。

    韩正也多次要求宣传文化系统完善改革方案,细化发展目标,注重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自身活力,努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政府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研究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完善城市文化建设规划,依法加强文化管理,为上海文化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着力文化“三大体系”建设

    在“十一五”的文化发展构想中,上海将在全国率先建成体现城市发展水平、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及重点突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体系,健全、高效的文化市场体系,并努力创作出更多文化艺术精品奉献给广大市民。

    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多次指出,切实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不可或缺。按照规划,上海将建成一批体现大都市文化形象的功能性文化设施,并进一步加大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使其成为文化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成为改革发展成果惠及百姓群众的重要方面。据悉,到2010年,上海将建成覆盖全市220个街道乡镇的200个多功能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及600个东方信息苑。到2010年,全市人均(户籍人口)拥有公共文化的设施面积将从去年的0.114平方米,增至0.181平方米,增幅达58.8%。

    上海将进一步加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力度,制订了《文化产业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07年,上海文化产业的总产出要达到2200亿元,增加值达到600亿元;文化服务业总产出要达到1100亿元,增加值超过400亿元。

    上海将进一步加大对优秀原创文化的扶持。大力推进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的文艺创作,重点培育以发表原创作品为主的品牌刊物,集中优势资源,制作艺术精湛、内涵丰富的影视、戏剧、音乐等精品力作。

    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地区,上海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不断推进文化宏观管理体制的构建;从文艺院团改革试点入手,推进文化市场微观基础的塑造;从培育文化要素市场入手,推进文化市场环境的培育和改善,上海新闻出版、文艺创作演出、影视制作等的整体实力和内在活力有了明显增强。

    作为上海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进展,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全国第一家股份制改造的出版公司最近宣告成立。这是上海经过长期准备、贯彻中央和市委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要求,全面转企改制的又一重大突破。成立后的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构建出版企业新的管理架构和运行机制,以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为契机,推进内容创新、流程改造、产业链建设、对外合作。

    根据市委的部署,在去年召开的上海市文化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加快上海文化人才高地建设的若干意见。今年10月,上海又召开了艺术人才教育培养工作会议,推出了《关于加强上海市艺术人才教育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及相关配套措施。要把艺术人才教育培养工作列入文化和教育系统的“十一五”规划,按照艺术人才教育培养规律,努力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努力把上海建成我国艺术人才教育培养的重镇。

    汇聚更多的名作名人名团名校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髓和灵魂,是激发城市活力的源泉,是构筑城市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无论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是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的建设,都离不开优秀文化产品大量和有效的供给。今年以来,上海在文化市场建设上,努力处理好“管理”与“搞活”的关系,文艺创作活跃,市场持续繁荣。上海继前年《贞观盛事》和话剧《商鞅》双双入选国家舞台精品工程后,在2005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中,上海昆剧团排演的新编历史剧《班昭》又榜上有名,这是昆剧首次入选。

    刚刚闭幕的第七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共有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的45台优秀参演剧(节)目、16台祝贺演出剧(节)目和4台“节中节”演出节目,为20余万人次的海内外观众奉献了114场精彩演出。各类展览、博览活动共有19项,吸引了15万多人次中外观众踊跃参观。

    上海文化界已经形成共识,要在创作上形成万马奔腾的局面,多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精品力作,培养和造就优秀人才,使上海成为汇聚名家大师的高地,培育青年才俊的摇篮,要着力打造著名院团、院校,逐步把上海变成名作、名人、名团、名校的汇聚之城。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为上海文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指出,上海世博会既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流和交融的舞台,也是展示上海优秀文化传统和文化发展成就的难得机会,世博会需要上海文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文化也应当借助世博会实现进一步的发展跨越。有理由相信,“世博机遇”将助推上海文化蓬勃发展。

《解放日报》《文汇报》2005-11-29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