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东方讲坛 > 讲坛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著名大提琴家演奏家王健做客东方讲坛

发布日期:2012-04-19

来源:东方讲坛办公室  时间:2005-10-30

东方讲坛经典艺术赏析开讲

  《文汇报》讯  昨天早晨,来自复旦、同济等上海各大高校的师生和其他市民赶到贺绿汀音乐厅,聆听世界著名大提琴演奏家王健和上海社会科学院教授赵鑫珊在这里举行的东方讲坛·经典艺术系列讲座之《世界经典大提琴独奏艺术赏析》。

  一位蜚声国际的音乐家和一位著名的作家,在同一舞台上就共同关注的话题进行精彩演讲、思想碰撞,这种新颖的讲座形式,已让所有到场的观众兴奋不已。当王健操琴为大家演奏了巴赫的《d小调第二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和中国名曲《二泉映月》之后,申城的古典乐迷们更是击节赞叹,大呼过瘾。

作者:高建明 日期:2005.10.30 版次:2

王健简介

    1968年生于中国西安的一个音乐家庭,四岁起随父王树棠学习大提琴,九岁时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小。1978年,美国著名小提琴家斯特恩访华时,发现了时年十岁的王健特殊的艺术才华,赞许有加。也将这些珍贵场景摄入大型新闻记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艾萨克·斯特恩在中国》,该片后来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在全世界广为放映。从此王健在国际乐坛上的知名度也与日俱增。王健十三岁时,作为“上海音乐小组”的独奏演员首次赴美国巡回演奏五十多场音乐会,随后又去日本和香港演奏,均获得很高评价。

  1985年,王健在华人企业家林寿荣先生及家人的全面帮助下,赴美国耶鲁大学师从帕瑞索教授,1988年获耶鲁大学毕业证书,随后又获全额奖学金进入纽约朱利亚音乐学院继续深造。1995年,王健签约代表世界古典音乐顶峰级水平的德意志(DG)唱片公司,是该公司自1898年成立近百年中第一位与之签约的中国艺术家。

  1987年2月,王健首次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和以色列耶路撒冷音乐中心举行了独奏会,反响十分热烈。从此,他逐渐开始了世界性的音乐会活动,并取得成功。1989年美国《美国音乐》杂志就评选他为“杰出青年音乐艺术家”。

  至今为止,王健已经在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举行过音乐会,除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外,还在林肯艺术中心、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巴黎香榭丽舍大厅、卢浮宫,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等世界著名的音乐厅都留下了自己的艺术印记。

与他合作过的乐团有:克里夫兰乐团、费城乐团、底特律交响乐团、旧金山交响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柏林爱乐乐团、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法国国家交响乐团、荷兰国家交响乐团、英国伯明翰交响乐团、英国广播公司旗下的各个乐团、日本NHK广播协会交响乐团、比利时广播交响乐团、瑞典广播交响乐团、斯德哥尔摩爱乐乐团、罗马圣切契里亚音乐学院乐团、马勒室乐团、苏黎世音乐厅管弦乐团和华沙交响乐团等。

  和他合作过的著名指挥家有:阿巴度、沙华利殊、夏伊、雅尔维、迪图瓦、艾逊巴赫、郑明勋、哈丁等;合作过的著名小提琴家有:斯特恩、梅纽因、杜梅、沙汉姆、凡格罗夫、苏克等;合作过的著名钢琴家有皮尔斯、布朗夫曼等。此外,王健还与著名法国小提琴家奥古斯丁·杜梅和葡萄牙钢琴家玛丽娅·皮尔斯一起组成三重奏组巡演,他们为DG唱片公司录制的勃拉姆斯及莫扎特的作品也颇受欢迎,在国际乐坛上享有相当高的知名度。

  王健与中国音乐家也有广泛的合作。如他曾作为特邀独奏演员在1987年随中国交响乐团(原中央乐团)首次赴美国巡演和1999年首次赴日本及香港演出,1992年又随上海交响乐团首次赴欧洲五国巡演。和他合作过的中国指挥家就有陈佐湟、汤沐海、胡咏言、水蓝、邵恩等。

    王健最近推出的唱片是《巴赫――大提琴组曲》;之前灌录的唱片有与萨尔斯堡莫扎特学院乐团灌录的巴洛克音乐专辑;有与柏林爱乐乐团、指挥家阿巴度和小提琴家沙涵合作的布拉姆斯的《双协奏曲》;有与高宾勤乐团在汤沐海指挥下灌录的海登的几首协奏曲;另外还有与郑明勋、沙涵、梅耶灌录的《时光的尽头四重奏》,以及和钢琴家皮莉斯和杜美灌录的布拉姆斯、莫扎特及舒曼的室乐曲等。

现场演奏曲目介绍

 

 

 

  d小调第二无伴奏大提琴组曲(Suite No.2, BWV 1008, in D Minor/d-moll/re mineur)

  这部第二号组曲的基调“悲伤而强烈”,它在价值上以其深奥与小调性的悲伤和强烈的感触而与第一号组曲形成对比。巴赫在这个前奏曲中开场三个音符的使用,总是让人充满敬畏与赞叹:只是三个音符便构成d小调的完整色调,同时完成了一个五度音程。

  这个组曲中有一个很棒的萨拉班德舞曲,可能是所有组曲中最为哀伤的,它有着一种特殊的直线与率直,一个音乐的隐痛,像一个入神祷告的人:演奏者仿佛不是在为听众演奏这音乐,而是为自己演奏,听众仅仅只是“窃听者”,听到的是来自孤寂、来自一个艺术家全然沉浸于音乐时的一瞬间。

 

  1、 前奏曲(Prelude)  即序奏性乐章,最初形成时均为即兴风格的自由曲。巴洛克时期一些组曲中的前奏延续了这个风格。而在巴赫的时代,前奏曲开始时常采用比较规则和扩展的形式。

  2、 阿勒曼德舞曲(Allemande)  源自德国的一种速度较慢的舞曲。17世纪和18世纪初,阿勒曼舞曲通常是构成组曲基础的四首对比性舞曲中的第一首,但作曲家往往并不恪守慢速度。后来,阿勒曼舞曲逐渐固定一种风格化的器乐形式。

  3、 库朗舞曲(Courante)  Courante的字面意义为“流动”,而作为乐曲名,它指的是一种源自16世纪的活泼的三拍子舞曲,在17世纪及18世纪初广为流行,后来成为组曲中的固定乐章,并逐渐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形式:意大利库朗舞曲(3/4拍或3/8拍)和法国库朗舞曲(3/2拍或6/4拍)。

  4、 萨拉邦德舞曲(Sarabande)  一种缓慢的3/2或3/4拍舞曲。这一舞曲最早似乎是从东方传入西班牙的,16世纪在西班牙曾因“有伤风化”而遭法令禁止,后来经常作为略带沉思的慢乐章出现。在巴赫的组曲中,这种舞曲常以强调第二拍而为其主要节奏。

  5、 小步舞曲(Menuet 1&2)  一种源自民间的法国舞曲,3/4拍,中速,一向是古典奏鸣曲和交响乐曲中必不可少的乐章。其通常是三段式:小步舞――中段――小步舞曲。

  6、 吉格舞曲(Gigue)  一种活泼的舞曲。从16世纪开始,这种舞曲统一采用6/8节拍,可以用各种方式记谱。它也是二段式结构,两段各自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