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东方讲坛 > 讲坛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听讲座:申城的又一新时尚

发布日期:2012-04-19

来源:人民日报《华东新闻》
 
 
    ———写在“东方讲坛”一岁之际

  “O”,是英文“东方”的首写字母,再融合进中国传统的太极图形———一个鲜亮生动的红色会徽,随着“东方讲坛”一次次地举办,逐渐被上海百姓熟记于心。

  “经典艺术讲座系列”、“走近大师系列”……从去年6月2日开始,一个个既紧扣百姓文化需要、又有思想深度的讲座,让众多上海市民领略到了艺术和学术的魅力,也让东方讲坛慢慢走近上海百姓。融普及性、社会性、公益性为一体的讲坛,已成为上海市民喜爱的文化品牌。

  成立一年来,东方讲坛已设立举办点125个,其中社区举办点占73%。共举办各类讲座1310余场,使40多万市民从中受益,被称为“百姓教室”、“市民课堂”。

  常常是走道上都挤满听众

  前不久,一堂题为“享受生命这旅程———职业与人生”的讲座,让求职者们听得津津有味。来自天津的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专家戴洁,为上海的求职者们讲述了一个全新的职业生涯理念:不要一味追求以职位、薪酬为代表的“外职业生涯”,而要多规划以知识、观念、能力、心理素质为代表的“内职业生涯”。

  会场内座无虚席,门口还有许多人想进场。工作人员只得在走道里加座。

  “切合实情,直指人心,听后很受启发。”一位听众说。

  某大学的吴老师听了这场讲座后受益匪浅。第二场讲座时,他赶紧又带了十几个学生早早地在门口排队等候。他说,即将毕业的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更应该有一个正确定位。

  “其实,这样吸引人的讲座在东方讲坛里已经不是新鲜事了。”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东方讲坛办公室主任潘世伟教授说。近年来,各类讲座、报告会在申城纷纷兴起,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从这里寻求知识解渴、精神解困,获取了丰富的精神养分。东方讲坛把原来的讲座资源进行整合后,无偿向市民推出。由于讲座主题更具针对性,内容更具贴近性,广受欢迎,但受名额限制,经常会有听众无法如愿。

  去年6月,东方讲坛开讲伊始,上海大学举办点便举办了“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系列讲座,专家们分别就“上海文化事业发展的回顾与思考”、“科学发展观的国际背景和中国思考”等主题开讲。许多市民看到报上刊登的讲座信息后,纷纷打预约电话,要求参加。5场讲座座无虚席,有几场会场的走道上都挤满了听众。

  贴近受众需求的流动讲坛

  通过设立举办点,东方讲坛已把越来越多的市民牢牢吸引住。

  眼看暑假又将来临,上海博物馆已经为学生的假期生活安排了一顿“文化大餐”。去年,“阿弥陀佛与佛教艺术”、“唐伯虎与毕加索的对话”等8场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讲座,让上博成为学生了解祖国悠久历史、扩大自身知识面的第二课堂。

  自去年加盟东方讲坛后,上博“文博艺术讲座”很快在市民中掀起一股“文博热”,听讲预约电话应接不暇,上博举办讲座的频率也日益加快。

  去年底,上博“周秦汉唐文明大展”开展后,“文物艺术鉴赏系列讲座”也同时举行。第一场,由法门寺博物馆馆长韩金科主讲“法门寺与法门寺文化”。开讲时,可容纳300人的报告厅被挤得水泄不通。听到韩金科考古亲身经历,听众大呼过瘾。

  而深入基层深入社区,是东方讲坛深受喜欢的又一原因。

  去年七八月份正值上海酷暑,但东方讲坛没有“歇夏”。上海师范大学举办点组织20多名特聘讲师走进社区,精心挑选一批“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分析”、“今天怎样做父母”、“老年人如何保持心理健康”等居民感兴趣的热门话题,为居民举办近30场“社区专场讲座”。一位82岁的老人听完讲座后说:“从国际到国内,由历史到未来,阿拉普通市民也有了国际大眼光。这样的讲座真灵,这样的活动更灵!”

  名家荟萃的特聘讲师团

  在东方讲坛每两周一次公布的讲座信息里,大师名家的名字不时出现其中: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原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夏禹龙、著名指挥家陈燮阳……目前,被东方讲坛特聘为讲师的已达600多人。正是有了这支强大的师资队伍,讲坛在市民的心目中充满了智慧和学识。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东方讲坛特聘讲师于海说:“和市民听众互动交流后最受触动的,就是东方讲坛这种方式,丰富扩大了教育的内涵。”

  于海有过两次专题讲座,那两次讲座和他以前授课方式的区别在于,他所面对的听众从学生变成了普通市民。

  他说,建设一个学习型城市,需要每一个公民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和学习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从学校的正规教育扩展到社会教育,东方讲坛正是担负起了这种社会教育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