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东方讲坛 > 讲坛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有效载体——我看东方讲坛

发布日期:2012-04-19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05-6-2

    编者按

    东方讲坛是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社会化的很好范例,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的有益尝试,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有效载体。一年来,东方讲坛的工作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欢迎。本刊今天发表一组笔谈,以期进一步推动这项实践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推进社会化教育  提供公益性服务

    ■潘世伟

    东方讲坛是上海宣传思想战线的一个新生事物,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次创新实践,是学习型城市的一个标志性项目。在一年来的发展过程中,东方讲坛的工作有这样六个方面的努力值得肯定:

    一是社会化联动。多年来,我们习惯和熟悉的是以单位为基础的宣传教育工作,东方讲坛则根据“单位人”到“社会人”转变的新形势,努力构建面向社会各个层面、面向不同阶层群体的社会化宣传教育新阵地。现有固定和流动举办点125个,覆盖了全市的街道社区、大中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在推进社会化覆盖的同时,努力把握不同于传统的单位教育的特点,在活动内容、活动形式、资源配置、协调联动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构建社会教育的新格局。

    二是人性化服务。就文化发展的现状而言,提供给人民群众共享的文化公益产品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东方讲坛能够自觉地贴近生活、贴近基层、贴近群众,以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知识需求、文化需求、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为导向,提供了10个大类600多个题目的菜单供听众选择,以内容的多样化来回应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多样化,使听众在知识上解渴、思想上解惑、心理上解压,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的素质。一年来多达40多万听众的事实,展现了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正确方向。

    三是规模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实践表明,大凡有活力、有潜力的文化项目,必须抓住发展机遇,敢于在各种文化相互激荡中强势出击。根据这一判断,东方讲坛始终保持高密度、强节奏的推进势头。一年中已推出讲座1300多场,做到月月、周周、天天有讲座,还组织了一支500多人的特聘讲师队伍。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已经成为上海和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一个讲座网络,从而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牢牢占据了各类讲座阵地的主导地位。

    四是专业化提升。以往诸多文化项目操作的经验表明,一项文化活动倘若不纳入专业化发展的轨道,最终可能无法做强做大做精致,导致存活率的降低。东方讲坛以时事政治、人生发展和文化知识传播为核心内容,以讲座为主要载体,以模块化为基本架构,加强专业化建设,积极发育现场讲演这个现代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首先,不断丰富讲座内容,陆续推出经典艺术、法制宣传、启航人生等20多个主题系列。其次,努力开发讲座的衍生产品,形成了东方大讲坛电视版、东方讲坛网络版、东方讲坛宣传品等工作板块。再者分别培育不同层次的讲座,既有走近大师等高端讲座,又有各类普及型的大众讲座。此外,还在讲座的表现形式上进行探索,尝试了主题报告、现场表演、讲演者与听众互动等不同风格的样式。以上诸多努力初步体现了专业化的特色和优势。

    五是品牌化打造。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也需要有品牌建设的发展战略。东方讲坛坚持宣传思想工作要做优品、精品的工作思路。努力从策划、组织、新闻报道等各个环节入手,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满足于宣传工作的一般化操作,而是按照打造文化产品的品牌建设要求,统筹讲坛的各项活动。一年来的用心经营,逐渐提高了知名度,扩大了社会辐射面,使东方讲坛成为上海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一个知晓度、认同度很高的标志性项目。

    六是规范化管理。像其他任何工作一样,强化自身的规范化管理,往往是一个文化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东方讲坛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广大听众参与下,形成了一支热心讲坛工作的管理队伍,一支甘于奉献的志愿者队伍,一支才华出众的讲师队伍。为了不断完善和提升东方讲坛的自身素质,教师沙龙、听众座谈会、举办点工作培训、工作通讯等活动接连开展,讲演题目筛选、讲师遴选、工作经验交流、工作动态信息搜集、讲座质量评估等工作运行机制逐步建立,从而使东方讲坛工作保持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总之,东方讲坛的工作是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社会化的很好范例,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的有益尝试,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有效载体。她紧紧围绕着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的解读和认识的解惑工作,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地回答了社会科学应当以什么样的姿态来跟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步伐,以什么样的作为来适应经济、社会的新变化,以什么样的努力来回报党和人民的殷切厚望。东方讲坛的努力及其成果确实交出了一份社会科学知识如何普及和社会科学成果如何社会化应用的成功答卷。

    (作者为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教授)

    与时俱进  不断学习

    ■陆继椿

    东方讲坛开讲一周年了,没想到我会被评为2004年度优秀讲师,原以为承担义务,讲一次就完成任务了,哪里知道竟然很受欢迎,被邀请多次。于是,引起了我的深思。无论是街道、妇联、图书馆、文化馆、各阶层的市民,济济一堂,听得那么认真,又因为听我的讲座的多是家长,有的还要在结束后跟我探讨具体的孩子教育问题。这可不是一般的讲座,这是群众的切身需要,是将党的政策和科学知识,通过具有时代精神的亲切生动的讲解,去开阔群众的视野,并且提供思考的新视角和新观点,为提升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和思想境界起普及作用。以教育而言,就要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以及当前教育改革的新观点和新举措,宣传到广大群众特别是广大家长中去。由此可见,东方讲坛是“社会化教育的公益性平台”。

    这就大大提高了我作为东方讲坛讲师的责任心。我是长期从事基础教育的,教了几十年语文,深知语言修养与人文精神对一个人一生的意义。接触学生和家长的面更广了,使我思考教育问题,也不仅是从教语文或做班主任的角度,而是深感教育者必须懂得社会、懂得人。除了深厚的功底和修养之外,还须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逐步形成了自勉的座右铭:“教师是新思想的传播者,新道德的实践者,新知识的介绍者,新教育的开拓者。”因而,在不断的吸取、思考和实践中,我觉得自己一直处在比较充实、比较振奋的状态中,思维的活跃,也促使了观点鲜明、感情真实、内容丰富、语言流畅。

    每次准备讲座,我都把问题先思考一遍,把内容先学习一遍,并且,考虑听众的特点,不用学术演讲式的结构和形式,而是用交谈沟通的办法,与听众面对面,不用讲稿、不看笔记,娓娓面谈,深入浅出,还间以幽默,使听众乐意听,注意听,听有所悟,听有所获。多次讲下来,感到东方讲坛的深入浅出有它的特定要求,每个讲题都要综合知识才行。单一的视角和方位难以吸引不同层次的听众,难以达到讲坛的效果。看来,要不断胜任东方讲坛的讲师,我更要在实践“座右铭”的过程中来不断提高自己。

    (作者为华东师大一附中荣誉校长、特级教师)

    社会化教育的平台

    ■于海

    东方讲坛自我定义为“社会化教育的平台”,这句话平实而极富创意,包含了我看好东方讲坛的最强理由。

    现代教育有两大领域: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支持社会教育的理念是“终身教育”,这意味着教育是伴随一生的过程,而非一特定的和限定时段的学校教育或学历教育。然而,我们的教育,确切说国民教育,向来只是以学校为中心,以学生为对象。一个人离开学校,继续专业化的教育尚有途径,人文化的社会教育则几乎付诸阙如。学校集中了人文教育的资源,却难以走向社会。东方讲坛打破了学校与社会的藩篱,在社区设坛,在基层设坛,此“社会化教育平台”之谓也,即使在学校(包括大学)设讲坛举办点,这已非学校讲坛,确切说是学校中的社会讲坛。东方讲坛令学校的人文教育“存量”资源,变为社会教育的“增量”资源,这一创设不仅有想像力,而且有可持续性。

    现代教育包含两大维度,知识教育与公民教育,法国社会学大师涂尔干相信,教育不是只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学科活动,更是一种公民人格和精神训练与成长的理性实践的尝试。教育的实质是为受教育者提供“对待生活的各种可能的终极态度”;教育机构也不再是一种封闭的象牙之塔或浪漫的园地,而是一个能将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结起来的具有真正社会教化意义的中介组织。公民教育是素质教育,重知识教育轻素质教育,是最为人诟病的教育问题,不独学校教育如此,社会教育方面亦然。多年来,科普教育颇有声色,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却十分冷落。公民教育致力于培育公民的国家意识、社会道德与合作精神,丰富其见闻、增长其见识、提高其素质、发展其人格,所有这些不仅构成建设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也构成国家“软竞争力”的核心。东方讲坛在普通国民中实践素质教育,探索人文教育社区化的途径和动力,使公民教育扎根于基层,渗透于生活中,成为民众日常教育的节目,这是教育的一项伟大社会实验。

    现代教育不仅创造知识,更要传播知识。从知识创造到及于普通民众,在现有的结构中包括四个层面:第一,教师与学者创造和生产知识;第二,学生在学校学习和接受知识;第三,学校教育影响媒体和其他文化普及教育机构;第三,媒体和文化教育机构教化和影响普通民众。实际中的分层不会如此确定,但无疑,从知识生产到最后惠及居民,是一个复杂的学习和传播过程。东方讲坛改变了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流程,确切说它开辟了一种更直接的新流程。它让学者从书斋和研究室直接走向社区,面对民众,不仅传授知识,还因为与民众的现场互动,便于教师们了解民意了解基层,感触社会进程的真实脉动,其结果,不仅大大缩短了知识传播的过程,也多方面地启发了知识创造的思路。在此意义上,东方讲坛让我们的教师有机会实践毛主席的教导:要做好人。

    (作者为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努力满足人民精神追求

    ■陆震

    东方讲坛开讲已有一年有余。一年中,500多名讲师为上海的干部、群众作了1300多场讲座,社会反响良好。一项文化活动,在短短一年内,能如此同时被政府、民众、社会所认同,开展情况广泛、深入而有效,而且讲坛的整个运行状况正呈现出一种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这表明,东方讲坛的背后,肯定存在着一些非常值得我们深入认识和思考的东西。

    最为常见的说法是,因为东方讲坛正好适应了广大群众的精神需要、文化需要。这样的说法当然没有错,但仔细想来,还有一些更深入的东西可以思考。群众的精神需要、文化需要是一直存在着的,但为什么我们过去有许多文化活动却搞得冷冷清清、成效很少,有的甚至虎头蛇尾,不了了之,而东方讲坛却一炮打响,形成了群众广泛参与的局面呢?在一年的实践之后,我们已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其中的两大原因。第一个最基本的原因是广大群众的精神需要、文化需要发生了质的变化。物质需要、精神需要是人的两大追求。在物质需要基本解决之前,人的精神需要不能不处于从属的地位。当人们解决温饱、进入小康后,情况就有了本质性的改变,精神需要、文化需要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质量和人生幸福的决定性因素,越来越为人们看重和追求,这个过程具有一种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必然性,人正是在越过了这个物质制约、生存制约点之后,开始了人性的复苏与回归,踏上了精神的自由发展、自觉享受和创造文化的康庄大道。人均GDP5000美元的上海已经走上了这条大道,精神需要、文化需要在总体上已是上海市民生活中的主导性追求。

    第二个基本的原因是党和政府的相关部门不但碰到了机遇,而且抓住了这个机遇,不但适时地作出了反应,而且贴切地作出了反应。这个贴切,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都是开创性和卓有成效的。一是讲坛菜单的制定与选择过程中依靠市民,在广泛了解群众意见后确定讲题菜单,并随形势变化不断更新,举行具体讲座的讲题选择权则完全交给相关单位的领导和群众,从而有力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主体性、主动性与积极性。二是有效整合全市的知识资源,将数百名教师、研究人员组织成一支有序的讲师队伍,并向社会公开,这就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市民、群众、各个社会组织与知识资源之间的信息闭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使群众精神需求、文化需求的满足有了一个可靠的资源性条件。三是推出了颇具激励作用的经费投入措施,充分考虑讲座举办点、举办单位的负担,给予数额虽然不大但却足以减轻负担的补贴,从一年的实践看,这种“便宜”的文化投入取得了很大的社会效益。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东方讲坛一定会在这个方向上越走越好。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员)

    依托讲坛提高干群素质

    ■周明珠

    一年来,我们宝山区把东方讲坛作为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新载体,着眼于构建和谐宝山,着力抓各级干部和市民群众两个层面的教育,共举办各类讲座81场,2万3千名干部群众从中受到教育,对于广大干部群众综合素质的提高,学习型城区的创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抓好干部教育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宝山区在坚持系列化、制度化干部教育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由于教育资源有限,教育的效果难免受到影响。东方讲坛的创立,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东方讲坛具有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汇集了当前活跃在上海全市思想理论界的著名专家学者,层次较高,授课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宝山区依托东方讲坛开展干部系统化、制度化教育,有效提高了教育的成效。一是干部的政治思想水平得到提高。通过东方讲坛,我们分别开办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领导方法等方面的理论专题讲座。广大党员干部普遍反映,听这样高层次的报告“解渴”,收获大。二是干部的眼界得到拓展。通过东方讲坛组织有关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和任务方面的各类讲座,许多干部反映听后有登高望远、视野开阔之感。三是干部的工作能力得到增强。一些干部反映,他们在听了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领导方法等方面的讲座以后,受到启发,自觉应用其中的有关理论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依托东方讲坛,宝山区的市民教育工作更加贴近日益增长的市民精神文化需求。东方讲坛的创办,构筑起了一个把高层次、高水平师资与市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的平台。东方讲坛直接面向基层、服务大众,在社区广泛设立举办点,在课题选择上注重满足市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各举办点可直接通过东方讲坛选择授课课题和讲师。这样,就把高层次、高水平的师资触角延伸到了基层社区,延伸到了广大市民群众中。

    (作者为中共宝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赵亚芳

    东方讲坛作为上海市委宣传部、市社联为推进上海学习型城市建设而创办的社会化宣传文化阵地,它从创办之初就得到了全社会和广大市民的关注,并在短时间内以它特有的风格和优势迅速成为具有社会影响的特色文化品牌,也给我们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东方讲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铸魂工程、利民工程,在创建文明社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我认识到,硬件的投入比较容易做到,难的是软件的投入,特别是市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创建文明社区的关键在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用理想信念去引导人、鼓舞人、促进人的精神提升。东方讲坛的创办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载体。东方讲坛菜单内容丰富新颖,很受大家欢迎,市民评价:“东方讲坛是一所没围墙的大学。”东方讲坛进社区,同市民保持近距离接触,使高雅的文化艺术、科学的理论知识、优秀的文化作品、高尚的精神食粮,像阳光雨露般滋润着人的心灵,对提升市民素质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没有围墙的大学”越来越受广大市民的欢迎,希望东方讲坛今后越办越好。在此,我提一些建议:

    1、增加一些针对外来流动人员的教育内容。随着上海建设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员涌入上海,他们参与上海的建设,为上海的发展贡献力量,但是如何让他们尽快融入这个城市,成为这个城市的一分子,这就需要我们来引导他们、帮助他们、转变他们的观念,使他们尽快与上海这一国际大都市相适应,东方讲坛可以在这一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在内容上,可以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相结合。社区居民的学习欲望很强烈,有的渴望了解时事政治,有的追求艺术,有的希望优雅休闲的生活方式,有的期望学习科学的育人方式,有的想了解科学的保健知识,但居民的知识结构呈阶梯式,东方讲坛可以根据他们的不同需求,进一步丰富授课内容,雅俗共赏,满足各层次市民的要求。

    (作者为上海宝山区吴淞镇街道宣传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