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南文化 > 正文

江南文化讲堂:江南的民俗与社会生活

发布日期:2021-10-25

 

    10月22日,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上海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江南文化讲堂(第二季)第六期在上博举行。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仲富兰和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张经纬围绕“江南的民俗与社会生活”的主题,分别以《乡村民俗美学与江南古镇建设》《上海清末年画中的民俗与历史》为题发表演讲。

 

 

    仲富兰认为,乡村美学具备三大价值,即:自然美、物态美和人文美。乡村区别于城市的“喧嚣”与“快节奏”,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乡村民俗之美综合体现了东方伦理型生活方式,也包含了乡村物、事、人、景众态交集的过程。在谈及江南古镇建设时,仲富兰指出,古镇是活着的生命体,不是博物馆,更不是沙盘,古镇是居民的世代住所和家园,它拥有自己的邻里乡亲、生命记忆、社区网络和历史传承。上海是海派文化的发祥地,先进文化的策源地,又是文化名人的聚集地,这明确指出了包括上海古镇在内的整个城市文化建设的方向,要把自然生态系统、城市经济系统和文化系统发展得更好。近年来,上海从城市系统建设到古镇文化建设,做了很多事情,体现了文化的力量,这就是城市的软实力。仲富兰最后概括,乡村民俗之美与古镇建设的核心十二个字:“理家底、讲故事、养鲜花、重民生”。

 

 

    张经纬分享了包含丰富历史价值和涵义的年画,从人们耳熟能详的秦叔宝、尉迟恭民俗门神年画、豫园把戏图到老上海“上海四马路洋场胜景图”等作品,重点介绍了上海的旧校场年画,并对旧校场年画做了四个分类:祈祥纳福、闺门仕女、戏曲故事和社会风情。他认为,年画在清末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到了民国以后,以新的形态继续盛行:月份牌、广告海报和画报。清末民初,上海对外通商已经历数十年,需要和国际接轨,和外国的商人进行各种各样的商业活动,所以不再靠皇历记录一年时节的变化,月份牌出现了。随着彩色印刷技术的出现,年画元素变成了商业招贴画的一部分。画报作为年画的新发展方向,不是以文字作为主导,而是以画面作为最大的卖点,画报中有主角,有内容。

 

 

    专家们还与现场听众进行了互动与对话,使大家对“江南的民俗与社会生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来源 ▏办公室、澎湃新闻       编辑 ▏许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