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09
2025年 9 月 26 日下午,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詹丹应邀来到上海市第六十中学,为同学们带来题为《理解红楼人物的几个角度》的专题讲座。此次讲座是上海市社联“东方讲坛·思想点亮未来”系列讲座(第十六季)第1场,也是学校名家讲堂活动在本学期的首次开讲。作为深耕红学研究三十余年的学者,詹丹教授以独特的学术视角和生动的文本解读,带领听众穿越三百年时空,探寻《红楼梦》人物塑造的深层密码。
学术名著与整本阅读的碰撞
讲座伊始,詹教授开门见山地指出了这部文学经典阅读的四个视角,为同学们整体阅读指明了方向,希望同学们把握阅读的整体性、文学作品的具体性、《红楼梦》的结构性与阅读后的反思性等特征进行文本解构。詹教授指出:“通读一本书,能够帮助我们对一部作品及其中的人物有一个全景式的了解”。比如,关于《红楼梦》中林黛玉这个角色,第三回、第八回、第十九回、第二十三回、第二十七回、第三十四回、第三十七回、第四十二回等片段中描绘的林黛玉,都是不一样的。第三回中,林黛玉告诫自己,不可多说一句话,多走一步路,会被人耻笑去的。这里的她是一个谨小慎微的形象。但如果你读了第八回的林黛玉,又会觉得她是一个反应敏捷、尖酸刻薄的形象。只有从头到尾地把《红楼梦》整本书读完,你对《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才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不是仅仅停留于某个片段的印象。
语境性与结构性阅读的方法引领
詹教授深耕“红学”研究多年,又非常熟悉中学语文教学,因此将其研究成果融入讲座,为师生提供了系统的阅读路径。他以《红楼梦》中的诗词为例,剖析了“天下文体入红楼”的现象。詹丹教授指出:《红楼梦》在散文中夹杂诗词韵文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固然成为人物的交流或者自我的抒情方式,另一部分则停留在整体化的叙述层面,即作者通过某种艺术手段将诗、词、曲等韵文插入情节中,让其成为小说情节的组成部分,因此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阅读。他以《临江仙》为例,分析了“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所暗含的薛宝钗的志向。同时引导同学们从“情与礼的排列规则”“两两成组的对照关系”“上下层的投射呼应”等方面对《红楼梦》进行结构性地阅读,揭示了结构背后的人物关系,以及关系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最后,詹教授以“香菱”为例,引导学生可以从人物命运和自身立场进行反思,以求对《红楼梦》有更全面的理解。
思想交锋与青春共鸣
互动环节中,同学们围绕 “《红楼梦》后40回的文学价值”“《红楼梦》人物的虚无性” 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詹丹教授对提问一一做了耐心、细致地解答。
讲座尾声, 他寄语师生:当我们读懂了林黛玉的孤独、薛宝钗的妥协、史湘云的豁达,我们就读懂了中国人的精神图谱。最后,詹丹教授向提问学生赠送了自己的专著,并与同学们合影。
(上海市第六十中学供稿)
文、图来源 ▏社联科普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