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5-06
4月21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方笑一先生为我们带来 “东方讲坛·思想点亮未来” 系列讲座第十五季第十一场。 方教授深耕中国古代文学,尤其聚焦唐宋文学,主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出版多部学术专著。方教授将带我们走进苏轼的文学世界,感受其思想与艺术魅力。他以苏轼的人生轨迹为主线,带领在场师生共同探寻这位千古文豪的生命历程与艺术世界。
讲座伊始,方教授从苏轼少年时期"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典故讲起,通过分析《和子由渑池怀旧》中"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诗句,展现了青年苏轼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当讲到苏轼初入仕途时的意气风发,以及后来遭遇乌台诗案的巨大转折时,方教授特别指出:"正是这种从云端跌落谷底的经历,让苏轼的诗歌创作开始超越个人得失,走向更广阔的人生思考。"
在重点讲述的黄州时期,方教授通过几首著名词作的对比,生动展现了苏轼复杂而深邃的精神世界。“这个时期的苏轼,就像他笔下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完成了从失意文人到旷达哲人的蜕变。” 方教授的分析让在场同学深受启发,以前只知苏轼词作豪放,今天才明白这种豪放背后是历经磨难后的超然。
讲座最后聚焦苏轼晚年贬谪岭南的经历。张教授通过《食荔枝》等诗作,展现了苏轼"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乐观精神。
此次活动,让同学们不约而同聚焦苏轼贬谪时期的双重光芒——他既在逆境中创作出《定风波》等旷达之作,更躬身改善民生,将"超然物外"的哲学转化为"兼济天下"的实践。尤其可贵的是,大家从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人生态度中,提炼出对当代青年的启示:真正的豁达,是看清生活真相后依然保持创造力的智慧。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让我们看见古典文化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供稿)
文、图来源 ▏社联科普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