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4-16
2025年4月11日,上海师范大学的胡宸老师为我校学子带来了专题讲座:《青花瓷的故事——走向世界的中国瓷器》。青花瓷以其独特的魅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了世界的瑰宝,白釉青花,一火成器,它不仅仅是一种工艺品,更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智慧。
胡老师分别从中国使用和制造瓷器的历史、瓷器运输的方式、瓷器的艺术魅力、瓷器的出口贸易和外销瓷器中有趣的题材等多个方面为我们逐一揭开“青花瓷”神奇且旖旎的面纱。
第一层面纱:中国瓷器制造和使用的历史
中国的瓷器使用历史是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真正瓷器发展的比较成熟,进入到大家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需要等到唐代以后,在唐代的时候就出现了像岳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包括唐三彩等等。到了宋代以后,瓷器就进入到了大众的生活中。
作为闻名遐迩的瓷器之都,景德镇无论春夏秋冬,还是昼夜更替,始终如白昼般繁忙。在每一个时刻,都有瓷器在炉火中烧造。这些炉火的光辉,将整个镇的天空照耀得如同白昼,因此明代的人们将这里誉为“四时雷电镇”。除了这个别称,景德镇还因其瓷器生产的繁荣而被称为“千猪万米的码头”。这里的瓷器产业极其兴旺,吸引了无数工人辛勤工作,每日消耗的猪肉达千头,米则有一万石。从这些数字中,我们可以窥见景德镇瓷器生产的盛况,以及当时人们对其繁荣景象的赞誉。
第二层面纱:瓷器运输的方式
当瓷器制作完成后,技艺精湛的工匠会使用稻草将这些各式瓷器仔细包裹,这一过程被称为“茭草”。对于特别珍贵的瓷器,除了稻草的保护之外,还会额外采用一层防护措施,即用竹制的“篾篮”再次包裹。通过这种双重保护,瓷器在运输过程中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防震和防损。这种独特的保护方法,是景德镇地区人民智慧的结晶。
第三层面纱:瓷器的艺术魅力
究竟是什么神秘力量赋予了瓷器如此精湛的艺术魅力?相传在康熙晚期,法国传教士殷弘绪潜入景德镇,试图揭开瓷器制作的奥秘。他在那里驻足七年,却始终未能完全掌握瓷器制作的全部秘密。欧洲的科学家们在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尝试了各种他们能找到的白色原料,包括鱼肉、贝壳、骨头等,却始终无法复制出真正的瓷器。直到十八世纪下半叶,欧洲才开始能够制造出较为像样的瓷器。这些历史事实无疑证明了中国人的勤劳与智慧。当胡老师向同学们揭示了制作瓷器的秘诀——瓷土、高岭土、釉果和颜料的结合——同学们对瓷器艺术的神奇魅力无不感到惊叹。
第四层面纱:中国瓷器的出口
瓷器虽然脆弱易碎,却异常坚固,能在海底沉睡数个世纪而色彩和纹饰依旧。这为我们提供了通过打捞沉船,清理其中的货物,来探究中国瓷器海外贸易历史的宝贵机会。例如,黑石号沉船中发现的唐代长沙窑瓷器。南海一号,作为我国首次采用整体打捞技术成功打捞的古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货船之一。船内共发现超过14000件套文物,其中13000余件套为瓷器。这些出水瓷器带有显著的异域风格,被认为是宋代接受“来样加工”订单的产品。这些沉睡海底的宝藏,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随着欧洲对瓷器的狂热追求,1497年,达伽马从葡萄牙启航,绕过好望角前往印度,葡萄牙国王特别嘱咐他带回两样珍宝:香料和瓷器。到了1715年,奥古斯都二世与普鲁士的威廉一世达成了一项非凡的交易,用600名萨克森龙骑兵换取了151件康熙年间的青花瓷。在1500年至1800年的三百年间,大约有2至3亿件中国瓷器被运往欧洲。仅在1777年一年内,欧洲各国的东印度公司就从广州运走了约870万件瓷器。瓷器的利润极高,通常可达八成甚至更高。
第五层面纱:外销瓷器中有趣的题材和器型
随着欧洲对瓷器的狂热追求升温,外销瓷器中出现了许多引人入胜的题材,包括神话故事和小说情节。例如,阿喀琉斯的传奇故事就被巧妙地描绘在瓷盘之上。世界名著《堂吉诃德》一经问世,便迅速赢得了广泛的读者喜爱,因此,这类小说题材也经常被当时的人们用来装饰瓷器。
外销瓷中还融入了有趣的“手办”元素,一些制瓷艺人用瓷器创作了各种手办,它们可以是展现打猎场景的作品,也可以是呈现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形象,这些形象既可能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也可能是戏剧中的角色。
为了满足外国顾客的特殊需求,外销瓷中还出现了在中国传统器型中未曾见过的新型瓷器,这些瓷器专为饮用咖啡、洗手等特定用途设计。
第六层面纱:中西融合的艺术风格在外销瓷器中的体现
随着人们对产品品质的追求日益提升,DIY瓷器镶嵌装饰艺术应运而生。究其根源,人们渴望在卓越之上更添卓越——彰显中国瓷器的尊贵。西方文化中,黄金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珍贵之物,瓷器同样被赋予了高贵的象征意义。因此,他们将金与瓷器结合,为瓷器镶上金边、铺上金底,以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以“洛可可化”为例——为了与整体装饰风格相协调,西方曾流行一种金碧辉煌的建筑装饰风格。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青花瓷显得格格不入。为了使瓷器与整体装饰风格相匹配,人们开始对瓷器进行改装,使其同样散发出金光闪闪的光芒。这种做法的初衷是“化腐朽为神奇”——修复破损之处,使之焕然一新。
第七层面纱:瓷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有时,通过将两个不同瓷器的部件结合,可以创造出独特的瓷器。例如,将一个碗盖与瓷瓶的腹部结合,便能制成一个实用的香炉。为了改良瓷器,有人会在瓷碗外再套上金属外壳,形成酒杯的形状,既便于抓握,又避免了瓷器的热度。
再比如日本的独有审美风格。一些瓷器在烧制过程中自然弯曲变形,绘制手法看似粗糙,却在日本赢得了一群收藏家的青睐。这是因为日本的美学理念中,不完美的美被高度推崇。不久,中国便开始为他们提供一些故意制作成不规则、绘制简略的器物。
此外,中亚的穆斯林群体更偏爱复杂的几何和花卉图案,而非人物图案。
在探讨瓷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时,胡老师为我们全面介绍了“缠枝莲纹”和“军特”,内容涵盖它们的定义与起源、构图与特点、应用与技法、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艺术价值与历史地位。在当今社会,“缠枝莲纹”和“军特”依旧受到人们的青睐和追捧,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
青花瓷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工艺品,它更是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许多艺术家和设计师将传统的青花瓷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新颖独特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保留了青花瓷的经典韵味,更融入了现代的审美观念和技术手段,让青花瓷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青花瓷的故事,是中国瓷器走向世界的故事,也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融的故事。它见证了中国的繁荣与辉煌,也承载了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最后,胡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概括:瓷器在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它不仅代表了世界级的、持久的全球性文化,更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这些无价之宝,是我们所有人的共同责任,也是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在交流和互动中不断进步,不同文明之间应相互尊重、和谐共存、共同繁荣。文明的交流和互鉴,是加深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供稿)
文、图来源 ▏社联科普处
附件:640-1.jpeg 下载
提示:如无法下载,请右键选择“目标另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