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东方讲坛 > 讲坛动态 > 讲坛资讯 > 正文

【思想点亮未来】鲍鹏山:孔子的校规

发布日期:2022-11-02

    2022年10月26日,交附嘉分全体高二学生以线上直播的形式收看了来自上海开放大学鲍鹏山教授的讲座——《孔子的校规》,本场活动是市社联主办的东方讲坛•思想点亮未来系列讲座(第十季)之一。


 

    鲍教授首先指出,孔子很有可能是中国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孔子之所以伟大,不仅是因为其思想伟大,更是由于他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先进性。孔子在民间讲学的目的是弘扬学生内心的美好德行,正如我们所学《礼记·大学之道》的起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为“内圣”,从学校中学到知识道义,进而外化于行,施展自己的才干去造福社会和人民,这是“外王”,也是儒家入世的积极意义和孔子终其一生的教学目标。


    孔子弟子三千人,无一庸碌之辈,在入学的阶段,孔子就对他们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重礼而非重物。作为学生想要求道,就必须对老师心存敬意,《易》曰:“童蒙求我,匪我求童蒙”。鲍鹏山教授还向我们强调,凡是求学时让孔夫子感受到他是为名利而来,内心浮躁而不坚定的,那么孔子一定会拒收此人入门。


    讲座的第二部分鲍教授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孔子在他的私学中主要传授的内容。


    “言忠信,行笃敬,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非存于言语而要落到实处。《论语·子路》记载说:“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孔子毫不留情地批评了樊迟,是希望他能关注“好礼”、“好信”、“好义”的问题,而非目光狭隘的困于田间。所以,孔子之教的目的,在于培养君子、为政者。在当时动乱的社会中,有志之士应该关注大道,思考道义,从而做到修己以安人,拯救社会和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选择正道之后,应当学会如何践行下去。教授向我们指出了一个常见的误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解释并非承认自己认知的局限性,而是知道哪些是重要的事情,哪些是无用的事情,这样才是智慧。这个观点也给同学们带来了警示:士志于道,应当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志向与责任,对于物质层面的享受则要放在次要。“礼义信”和“知之”是价值,在孔子的观念里面,知识低于价值。对于我们学习来说,学知识固然重要,也很必要,但是还有一个东西比它更重要、更必要,那就是我们的价值判断力,即学会如何判断是非、善恶和美丑。


    最后,教授以一个同学们未曾预料的观点开篇,他认为,孔子的教育方式是“不启发”。一改我们对孔子的印象,介绍了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教学理念,“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此乃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式,在他的教学实践中也取得了证明。面对学生的错误,他不会立刻纠正,而是给予规训,让学生在自省中得到生命的成长。于颜回,他称“无助于我也”;于子贡,他言“汝器也”;于宰予,他斥“朽木不可雕也”。但学生对于他的情感从未因此而改变,仍坚言“吾师当与尧舜”,或许,这就是教育的意义。


 

    过程中,高二的学生也与鲍老师积极互动,提出的问题被鲍老师赞誉质量颇高,学生的问题是《论语》中君臣之义、父子之常在后世成了稳定家庭和社会秩序的工具,为何在当时社会动乱中却无用武之地?孔孟学说和其他思想学说比较其价值意义在哪里(比如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鲍鹏山教授也就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本次讲座让我们知道,儒家思想深深地扎根于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为后世的教育、政治、社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发展动力,也对我们每位求学者提出了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博爱、担当、责任、格局、胸怀,是值得我们一生去追寻的价值。


    近几年,交附嘉分举办了一系列人文讲座,这些讲座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增加了学生的文化积淀。人文与科艺并重,深度与广度并存,是嘉分学子的理想方向,也是嘉分育人的理想目标。

 

 

 

(上海交大附中嘉定分校供稿)

 

文、图来源 ▏社联科普处    编辑 ▏何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