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8-04-03
高一(2)班 王诺骞
听了华东师范大学方笑一教授关于苏轼的讲座感触颇深,能够有机会通过交流了解一位“台面上的”教授对于我感兴趣的中国古典诗词的看法,我感到非常幸运。
首先,最让我触动甚至有些眼红的是那种对诗词文章信手拈来的洒脱。方教授的言辞总能恰如其分地符合表达的需要,而且让我感同身受,甚至与我曾经无法诉诸言语的微妙感觉不谋而合。
其次,在谈到东坡居士的词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时,我看到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对文学作品文艺范儿的独特眼光。方教授说,此句并非历经磨难后对人生顺逆产生漠然如此简单,而是在诗人眼中无论是顺境的晴或逆境的雨都无法改变他的志向或是心境,无谓晴雨,无畏雨晴,自然也就无雨无晴。这给我很深刻的启发,颇有些如梦方醒的感觉,也许古来的迁客骚人真正超脱于世俗时都是如此吧。
之后,当提到苏轼一生云游过的地方时,方教授展示了一张遥感地图。地图上的红点结成了一张蛛网,从川渝家乡的眉州,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到贵为皇城的汴京,都留下了这位文人的足迹。虽然我对苏轼生平走过的地方、做过的趣事大都知晓,但是看到这张图时,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行万里路是什么概念。东坡曾经在旅行中穿过大庾岭,到达韶关,一路上算不上是艰难险阻,但也绝不简单。在交通发达、出行便利的今天,想要云游九州宇内、大江南北,也绝非易事,更何况是在出门全靠走的古代。如此便不难理解,为何贬谪到“凄凉地”的文人佳作更能流传千古了,正是因为除了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啊。于是,在听到苏轼穿越琼州海峡时横槊赋诗、临江而歌的场景,便对他又多了一份崇敬之意。
最后,很感谢方笑一教授给我们带来这一场文学盛宴,也希望在忙乱的校园生活间隙,这样有风趣、有思考、有收获的讲座能多多举行。
高一(8)班 杨嘉欣
恰逢学校读书节,学校为我们准备了许多充满文化气息的讲座,这对于文科生来说简直就是一顿美味诱人的精神大餐。在经过十分艰难的挣扎后,诸多讲座中,我选择去聆听了华师大教授方笑一先生的“苏东坡的诗词与人生境界”。
苏轼一直给我留了一个“性情中人”的印象,因为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作:“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但实际上,也许东坡先生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春天真美好呀!竹笋能吃了!鸭子能吃了!河豚能吃了!好开心!这一直让我觉得苏轼其人,真是可爱得紧。因此得知有教授要来我们学校,从另一个角度来诠释这位“老吃货”,我便兴致勃勃地报了名。
方教授果然不负盛名,他时而以苏家兄弟同体裁诗作的对比来解读苏轼的诗词,时而又以苏轼的行迹为线索条分缕析他的心境。
在演讲结束后的互动环节,我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在审视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我们应该从学术的角度分析赏析他的作品、他的人生态度,还是结合他之为人、七情六欲,更全面地接近他、触碰他?”
方教授回答我说,其实他们为人的那一面,一方面同他们的功绩分离,如苏轼在各个州县勤政爱民,事必躬亲;另一方面又在当地留下了以其名命名的食物,他的七情六欲融于他的诗词,也融于他的人生境界。此二者互相依托,不可拆分。因此,我们应当更全面地去看待历史人物。
(“东方讲坛·思想点亮未来”系列讲座第三季第三讲于2018年3月26日在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举行,本文由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高一年级王诺骞、杨嘉欣同学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