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东方讲坛 > 讲坛动态 > 讲坛资讯 > 正文

东方讲坛•走进历史读懂中国系列讲座(第二季)第一讲:清代帝国政治与人生

发布日期:2016-10-17

       清朝是离我们当代最近的传统王朝。整个清朝统治260多年,从顺治朝至乾隆年间就占了一半,而且奠立了稳定的疆域。清王朝版图上内地的18个省,构成了我们今天所谓中国疆域最核心的部分。经过顺治、雍正、康熙和乾隆几代经营,最终东西南北同时都达到了强盛的状态。按照我们历史的分析来说,从秦汉以来,作为一统帝国到清朝,东西南北同时达到强盛状态只有清朝。而在这样的一个辽阔的疆域版图内,这样一个走向强大的过程中,整个王朝的政治变化可谓波澜壮阔。从顺治、康熙、雍正到乾隆,清王朝走过一个从不稳定到渐趋稳定的历史进程,这与几位皇帝的作为不无关系。对知识分子的打击与笼络,同时也构成了清王朝统治的一根暗线。

       9月24日,由上海市社联、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以及上海文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东方讲坛——走进历史 读懂中国”系列讲座的下半场第一讲——“清代帝国的政治与人生——从康熙、雍正到乾隆时代”,在同济大厦拉开帷幕。主讲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冯贤亮老师沿着这一明一暗两条线讲述清朝政治中的各色人生故事。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资深新闻主播林牧茵担任主持人。现场座无虚席,近300余位来自社会各阶层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历史爱好者前来聆听了讲座 。

 

顺治开国


       冯贤亮首先从清兵入关开始讲起。
       由于明军的顽强抵抗,清兵在山海关外徘徊很久,直到顺治时代入关过程才缓慢展开。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杀,清王朝正式建立。清朝在北方很快奠定了基础。但是在南方,清军的占领却不那么容易,清军从扬州、南京、镇江、江阴直至苏州等地的南下进程中,出现了很多令人感怀的抗清故事。从1644年开始,多铎率领重军南下,到1645年拿下扬州,有学者估计这期间约死亡20万人。随后,明军在江阴,嘉定都遇到了当地激烈的抗清行动,十分悲壮。譬如清兵即将攻至嘉定城的时候,远在郊区紫隄村养病的乡绅侯峒曾,被好友黄淳耀等人请至城中,领导当地的抗清活动,最后与他们一起殉难。而侯峒曾的弟弟侯岐曾,则奉兄长之命,护持老母亲和家中大小避往乡间,躲过了这一劫。但岐曾等人,一直从事着地下抗清活动。并且从1646年正月开始,决定写日记,直至次年五月十日终止。他在日记中,除了用比较隐晦的方式,写述他与一些有志之士抗清的活动外,还有江南地区与之相关的消息,时时抒发自己存活于世的苦痛之情。他觉得每天都可以死,每天都会死,每天都应该死。最后是因负责传递消息的谢尧文,在柘林被抓叛变,侯岐曾与陈子龙、夏完淳、顾天奎等人全部被捕杀。许多像侯家一样顶尖的家族,在明清交替之际因为抗清,导致家族没落。直到1661年,明在昆明建立的小朝廷瓦解,清朝才算基本统一。
       顺治皇帝在位18年,是清朝开国的重要阶段,政治上进行了很大变革,包括赋税、徭役以及科举考试等方面的内容,主旨多在休养生息。与此同时,顺治皇帝的遗诏同样让人感怀,他反思自己做的不够,生活不够节俭,使用人才也没有到位。在明末清初这样一个大乱的时代,顺治皇帝做了许多努力,让百姓的日子渐渐变好,因而民间对于顺治皇帝评价颇高。

 

康熙与雍正


       讲到康熙,大家都熟知。但冯贤亮指出,在康熙初期,社会还不是很令人满意。
       三藩之乱之后,地方社会的一派乱向,人们为了获得利益互相告发,导致家庭破裂,风气不正。于是康熙皇帝颁布圣谕:“从来致治之道,在正人心。人心偏私,则诈伪日生,习俗滋敝…”意思是说,治世之道在于正人心,人心正,社会就会太平,朝野才会安政而无忧。此后大臣和百姓们遵从圣谕,整个社会都慢慢好了起来。
康熙皇帝一生六次下江南,其中第二次最开心。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国宝《康熙南巡图》描绘的就是康熙帝二次下江南的盛况。康熙帝的南巡,除了视黄河等人水利、关心地方百姓生活外,对清初开国以来饱受打压了的江南士人,输送出了缓和之风,“怀柔”的一面体现得尤其明显。清廷藉此希望更多地获取江南士人的支持,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领域。
       康熙在位期间,杀鳌拜、禁朋党、“更名田”,收台湾、御沙俄,编字典……留下了许多政绩,还大力推行的民间思想教化,源于明太祖朱元璋的二十四字圣谕“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勿作非为”,形成了《圣谕广训》这样的教育文本,也要求乡间每月都能学习两次,以期在制度保障外,在思想上进一步稳固王朝的统治秩序,因而后世对康熙大帝的评价也非常高。
       康熙帝之后,雍正继位。这位清帝颇受后人争议。雍正皇帝45岁才登基,关于他继位的过程,民间流传各种版本,影视剧作品中也有不少杜撰,由于缺乏真实史料,事实很难大白于天下。但不可否认的是,雍正皇帝是一位非常勤奋的皇帝。
       而且,冯教授认为,雍正皇帝也是一个有性情的人,从性情上讲,他是清代历史上一位极有趣的帝王,而不是人们认为的那样冷酷无情、严肃残暴。譬如,雍正皇帝喜欢穿道装,喜欢学习道家的东西,自己还编写过一本《悦心集》,讲万事皆空,没有什么值得牵挂,从中可以看出这个皇帝并不是面目可憎的。雍正皇帝的批示也常常真情流露。例如,他骂人的时候,在朱批中会写“可谓良心丧尽,无耻之小人也”。批提督江南总兵官高其位的奏疏时,这样说:“朕躬甚安,不必为朕过虑。你好么?好生爱惜着,多为朕效力几年力!”体现了他可爱的一面。他喜爱年羹尧时就这样写:“朕实不知如何疼你,方有颜对天地神明也”;甚至说年羹尧是“朕永远料理事之大臣也”。但翻脸时,变化极快,雍正三年处置年羹尧时就批道:“尔亦系读书之人,历观史书所载,曾有悖逆不法如尔之甚者乎?”他宽慰所喜爱的总督田文镜这样说:“你若信得过自己,放心又放心,就是金刚不能撼动朕丝毫,妖怪不能惑朕一点!”有时也闹点小情绪:“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此外,皇帝考察官员有两条标准,一是长相要端正,二是说话要标准。史料记载,雍正皇帝不喜欢浙江人,觉得南方人刁钻不忠。翻阅史料,可以看到雍正对于官员候选人的一些批注,其中对于相貌的评价也是屡见不鲜。虽然雍正皇帝在位仅仅13年就撒手人寰了,但在冯教授看来,雍正是清朝历史上一位非常有意思的皇帝,值得后人去研究和学习。

 

乾隆及其时代


       公元1736年,弘历继位,定号乾隆。乾隆在位六十年,退位后当了三年太上皇,实际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年寿最高的皇帝。雍正帝有十个儿子,长到成年的有四个,即弘时、弘历、弘昼、弘瞻。继承皇位的就是弘历。这位后来自号有“十全武功”的乾隆皇帝,据说在幼时算过八字:“此命贵富天然,这是不用说。占得性情异常聪明,秀气出众,为人仁孝,学必文武精微;幼岁总见浮灾,并不妨碍;运交十六岁,为之得运。该当身健,诸事遂心,志向更佳,命中看得妻星最贤,最能子息,极多寿元。”所测算的结果,与乾隆帝的生活史,大体相符。
       从康熙至乾隆朝,一般认为是清朝的繁华盛世,或称“盛清”时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其实文人们的生活还存在许多恐慌的情态,其中文字狱就是一个显例。据统计,清代像吕留良案、庄铤龙刊刻明史案这样的文字大狱,总共有88起。其中,顺治朝占2起,康熙朝2起,雍正朝4起,其他统统发生于乾隆朝。其他小的文字之狱,则多如牛毛。冯教授着重讲了两个例子:
       一是“字贯案”。这个案子算不上文字大狱,讲的是江西人一个迂儒王锡侯,因缩编《康熙字典》成《字贯》一书,被一阴险同乡告发,查出不但擅改御编《康熙字典》,而且书中将皇帝的庙讳直行排下,犯下叛逆之罪,被抄家、杀头,全家大小二十一口均连坐,或处死,或充军。有一份抄家清单留了下来:“住房十间半,连砖瓦基地等项,共估值银三十六两六钱。门首空地一段,估值银三两六钱。鱼塘一口,估值银一两二钱。屋后菜地一块,估值银十二两五钱。竹木床、凳、盘、桶、箱、柜、锡铁瓷瓦、零星物件等项,共估值银六两九钱六分一厘。谷一石五斗,估值银七钱。小猪一口,估值银三钱二分。鸡五只,估值银一钱五分。”所有家当加起来,还不过六十两,十分可怜!
       二是“投书案”。山西临汾县一个迂腐而有些脑子发疯的秀才冯起炎,同时看上了张三姨妈和杜五姨妈两家的女儿,但根本无力婚聘,得知乾隆帝将到泰陵拜谒,途中带着能显示其才学的《易》、《诗》二经的注解文稿,拦驾投呈,只是希望乾隆帝帮助他得偿所愿。他说:“ 若以陛下之力,差干员一人,选快马一匹,克日长驱到临邑,问彼临邑之地方官:‘其东关春牛厂长兴号中果有张守忭一人否?’诚如是也,则此事谐矣。再问:‘东城闹市口瑞生号中果有杜月一人否?’诚如是也,则此事谐矣。二事谐,则臣之愿毕矣。然臣之来也,方不知陛下纳臣之言耶?否耶?而必以此等事相强乎?”
       就像鲁迅讲的,那时文人招惹的文字之祸,“有的是卤莽;有的是发疯;有的是乡曲迂儒,真的不识讳忌;有的则是草野愚民,实在关心皇家。而运命大概很悲惨,不是凌迟,灭族,便是立刻杀头,或者‘斩监候’,也仍然活不出。”
       此外,在当时那个年代,想要出人头地,只有参加科举考试。冯贤亮通过“考篮”向听众展示了古人参加科举的艰辛过程。“考篮”是科考的必用品,里面除了放置文房四宝,读书用品之外,还要放柴米油盐,钉子锤子和驱蚊虫用的艾草。每一场是考三天,三场是九天,提前一天入场,后一日出场,为了解决这十天的吃饭问题,所以要带干粮,自己做饭,铺盖都要带上去,十分辛苦,事实上很多人在里面死掉,走不出考场。
       进考场前要进过严格的检查,进去以后每场都要重新抽签决定位置,陈独秀提到当时考试的情景回忆到:他看到徐州的一个胖子全身一丝不挂,8月份非常热,里面拿着卷子晃来晃去。可见当时考试环境的恶劣。
       为什么科举这么难考还是有这么多人参加呢,原因在于考中之后的境遇还是有很大诱惑力的。一旦考中科举,不但可以做官,许多达官贵族都会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中举之人,此外,还有很多人会用钱来讨好考中者,会帮助他们修房子安家,当然这也是一种腐败的开始。因而蒲松龄才会说:“世界万般皆的品,惟有读书是下流。”

       在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冯贤亮借助丰富的史料和有趣的图片展示了一幅“清代万象图”,将清王朝政治波澜中各色人物的悲喜命运栩栩如生地呈现给了在场听众。讲座结束后,听众们踊跃提问参与互动交流,冯老师也对听众提问做了耐心且专业的解答,并向优秀提问者赠送自己亲笔签名的图书。
       “东方讲坛•走进历史 读懂中国”系列讲座邀请《细讲中国历史丛书》的12位作者,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带领听众回望历史,探索中华民族的基因密码。本场讲座拉开了该系列讲座的第二季,后继还将有来自复旦、华师大等高校的学者围绕夏代、商代、宋代和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带来精彩演讲。

 

主持:林牧茵

 

主讲:冯贤亮

 

听众提问

 

互动交流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