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东方讲坛 > 讲坛动态 > 讲坛资讯 > 正文

《上海教育》原主编陈雪良先生做客“东方讲坛•走进历史 读懂中国”细讲春秋与春秋四圣

发布日期:2016-07-05

       6月25日,由上海市社联、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以及上海文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东方讲坛•走进历史 读懂中国”演讲季第六讲在同济大厦报告厅如期举行。特邀《上海教育》原主编和副编审陈雪良先生主讲《春秋与春秋四圣》,由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资深新闻主播林牧茵任主持。300余位现在听众在陈老师的带领下,重温了百家争鸣的春秋时期及其绚烂的诸子文化。
       “春秋时期”为什么叫“春秋”?陈雪良表示,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充分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国古人认为,天的运行通过四时表现出来,所以把“春夏秋冬”四季叫天时,讲的是天道。到了春秋时期,天道岁落,人道兴起,人们更希望在天道和人道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因此出现了大量按照天道的道理来写人道的作品,这样的作品被命名为“春秋”。据说当时有一百个国家的人写了“春秋”,其中最著名最被人所熟知的就是孔子写的《春秋》。孔子用道家的温情写法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进《春秋》这部著作,使其成为了时代的经典。陈雪良特别提到,四时中之所以选择“春秋”而不是“冬夏”,可能是因为春华秋实,“春秋”二字更能给人温暖和希望。因此,单单以孔子的作品来定义时代名称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更要看到当时“天道远,人道迩”的时代背景。
       陈雪良将春秋时期的特点归纳为三点:
       一是春秋时期是大战乱时期。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300多年的时间里,大的战争约483次,如果加上国内战争和小的国间战争,大约有1000多次战争。如此频繁和残酷的战争,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国家之间的兼并和人口的吞没。史料记载,春秋初期大约有178个国家,到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约剩有70个国家,到春秋时期结束时,只剩13个国家了,战争的激烈可想而知。并且,“春秋无义战”,春秋时期的战争多是君王间任性的利益之争,没有所谓的正义可言,只是带给百姓无尽的痛苦和灾难,当时约1/3的人口被连年的残酷战争所吞噬。
       二是春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时期。陈雪良认为,春秋时期虽然是乱世,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民族性格的形成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从世界范围内看,公元前500年前后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形成民族性格的时代。德国人有一句著名的话,将公元前500年前后描述为“是世界的觉醒时代,是一个十分伟大的,了不起的时代。”世界各国在都在这个时间出现了一批精英人物,印度的释迦摩尼,西方的帕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伟人,他们的思想传入中国,影响了非常多的人。同样,这一时期的中华文明经过2500年的孕育,进入关键的半成期,这一时期的中国伟人,如老子、孔子、孙子、墨子等大思想家,也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是“春秋”是思想解放、朝气勃勃的时期。由于战乱的原因,春秋时期的文化机构遭到破坏,出现了“学在官府”走向“学术下移”的过程。文化不再由国家统治,民间培养出了大批的知识分子,逐渐形成了“文士阶层”,并最终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思想家、学问家和哲学家。其中不仅在中国,甚至在世界范围内都影响巨大的,有四位代表人物,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春秋四圣”——老子、孔子、孙子、墨子。
        “智圣”老子。老子教人智慧,告诉人们如何处世。他的思想是一个“道”字。道,首先要顺乎自然,依存自然,自然就是道。道的第二层意思是清心寡欲,要有分寸,欲望应该得到控制,正如其在《五千言》中所写:“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短短16个字,给了中国社会很好的警示,对后世影响颇深。道的第三层意思,就是“脚踏实地”。老子从来都不是脱离实际的哲学家,他主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充分体现了他践行的哲学思想。
        “文圣”孔子。孔子一生坎坷,他三十开始教书,五十做官,五十五周游列国,六十八归鲁整理六经,一生都在为“传道授业解惑”奔波。他最主要的思想成就是“学习三论”——即“学习论”“好学论”“学者为己论”。孔子是首位提出“学习”这个概念的人,他主张学习,复习,时常研究的学习方法,即“学而时习之”,这个方法现在已经成为大众普遍的学习方法论。其次,孔子认为“学者,觉也”,学习需要不停的研究,通过学习来启发研究的自觉性,所谓好学者无处不学,无人不学,学无常师。再次,孔子倡导“君子之学为己”,主张要为了修养自己,提高自己,为了能够为社会多做贡献而学习。这个观点有助于后世学人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武圣”孙子。孙子的思想主张主要体现在军事方面。他的根本军事思想是“唯人是保”。意思是战争是为了保护本国的人民,也是保护别国的人民,与很多人认为的战争就是杀人的想法不同,这一点体现了孙子思想的伟大之处。孙子立足于战略取胜的重要观点是“同舟共济论”。孙子认为想要获得胜利,不仅要团结朋友,还要化敌为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此外,孙子认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也就是说, 百战百胜不是最高明的策略,最高明的是不通过暴力流血手段就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这点思想和老子的观点是相通的。
       “民圣”墨子。墨子是平民之间涌现出来的圣人。他的主张体现为四点精神,分别是“工匠精神”,墨子的弟子基本都是工匠,所以与孔子不同,他们学的都是实用的常识,这也代表着一种科学精神;“非战精神”,墨子不提倡战争,为此他做了很多努力来阻止战争,并起到了积极作用;“博爱精神”,墨子说奴隶也是人,要爱奴隶,包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提到的博爱也来源于墨家思想;“法治精神”,墨家有法,主张“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后来刘邦补充了“盗者抵罪”,形成“约法三章”,这些都源自墨家。
       陈雪良总结认为,四位圣人德厚流光,现如今,讲到彬彬有礼,我们会想到孔子,讲到勤劳勇敢就会想到墨子,讲到兵不厌诈,兵贵神速就想到孙子。讲到清正廉洁,反腐防腐会想到老子。他们的思想已经融入到中国人的灵魂中间。并且,中华民族的形成开始是从春秋,中国民族性格的形成的开始也是在春秋,春秋时期的文化意味深远,值得我们后人去揣摩和探究。

 

主持:林牧茵

 

主讲:陈雪良

 

听众提问

 

互动交流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