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5-11-11
11月1日下午,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中共徐汇区委宣传部联合推出的东方讲坛•文化上海主题系列讲座第三讲在徐汇区龙美术馆(西岸馆)举行。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原馆长潘君祥研究员作题为“上海——中国沙船的故乡与母港”演讲,上海市社联科普处处长应毓超出席,并为潘君祥颁发主讲人特聘证书。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资深新闻主播林牧茵担任主持人。徐汇区的干部群众、民间学者、社会人士等150余人聆听了讲座。
何为沙船?沙船历史从何而来?沙船与上海城市的发展又有何密切联系?在讲座开始之前,潘君祥为现场的听众播放了“沙船百年兴衰”的历史短片,让大家粗略地了解了沙船。之后潘君祥以“上海——中国沙船的故乡与母港”为题,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讲述了沙船的历史兴衰与对上海城市发展的影响。一、母亲河孕育的上海沙船;二、从自然科学、生产力的角度讲述上海沙船对中国航运和世界航海技术的贡献;三、商船会馆—上海最早的组建的航运会馆;第四,上海沙船与1826年的漕粮海运;第五,沙船运输与上海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
潘君祥指出,上海的母亲河也就是孕育中国沙船的伟大的母亲。没有上海的母亲河,也就没有沙船。沙船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船种之一,它的故乡出于崇明,与两广地区的广船,福建的福船,浙江的浙船相比,它是四大船种中活动地域最广的一个船种,除了长江中下游以外,一直到北面,可以到江苏、山东、辽东半岛等等地方。
何为沙船?“通俗地讲,它出在崇明,崇明沙多,崇明的船民也就称为沙民,船老大也就是沙耆民,他们使用的船也就称为沙船。沙船的特征是平底、方头、方尾。”潘君祥用通俗的语言定义了沙船,并指出上海的母亲河孕育了上海沙船。
潘君祥认为,沙船的出现在当时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它不仅可以作为生产工具用于捕鱼等,高技术含量的沙船还可以承担海上运输。从水力格舱、减摇龙骨到指南针技术在航海中的应用,沙船对于中国的航运和世界的航运技术都有很大的贡献。
沙船历史从何而来?潘君祥指出发现有沙船历史记载最早的文献出现在明代嘉靖年间,最早的沙船模型也出现在明代,而沙船出现的历史要比这更早。同时,他也认为商船会馆的出现以及上海沙船与1826年的漕粮海运,在沙船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我们今天研究沙船历史有重要意义。
最后,潘君祥指出,沙船业作为当时上海的支柱产业,不仅推动了农贸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金融业的发展,是上海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一部分。
演讲现场气氛热烈,听众踊跃提问,潘君祥热情回应,一一作答,精彩之处赢得全场掌声雷动。许多听众表示:此系列讲座不仅让我们深刻地认识了上海的文明,而且也深刻地认识了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城市的发展。
演讲嘉宾: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原馆长潘君祥研究员
主持人: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新闻主播林牧茵
听众提问
讲座现场
(通讯员 上海师大郭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