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东方讲坛 > 讲坛动态 > 讲坛资讯 > 正文

陈赟教授作客东方讲坛 为上大学子论“庖丁解牛”

发布日期:2013-03-18

      2013年3月1日,上海大学东方讲坛举办了农历新年以来的第一场精彩讲座——《论“庖丁解牛”》。本次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陈赟教授主讲,上海大学社科学院哲学系副教授朱承老师主持。
      清寒的春雨挡不住同学们求知的渴望,在陈赟教授的引导下,听众们进入了一个丰富的知识世界。“庖丁解牛”来自于《庄子》,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古代成语,陈教授首先从技与道的关系入手解读。他认为,庖丁在解牛的过程中,他的身体与动作等诸多要素和牛融合成了一个和谐有机的整体,且自成韵律。但是,庖丁解牛的技术固然高超,而超出技的东西——“道”才是庖丁真正所“好”,庖丁解牛的关键在于由“技”而“道”,以“道”辅“技”,在整个解牛过程中,“道”与“技”相互促成。
      在对“技”、“道”的关系进行哲学思考时,陈教授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为在场师生解读了“庖丁解牛”的三部曲。庖丁解牛十九年,所历境界有三——“所见无非牛”、“目无全牛”到“官知止而神欲行”状态下的“更无牛”,可谓其解牛之道的三部曲,其中三年与十九年之数,含有小成与大成之意。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而言,庖丁解牛的道便在“无厚有间”与“游刃有余”上:“无厚”之道是开启“无间”之“间”的关键,而“余”则象征着一种超出“礼”而直达“德”、超越“人”而直达“天”的更高生命形态。这是实现从“生有涯而知无限”到“知有涯而生无限”的转变之关键。
      两个小时的讲座,陈教授通过大量丰富生动的事例,引经据典,带领听众走进了庄子哲学和古人世界,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和魅力所在,博得了听众的热烈掌声。讲座结束后,在场的师生深受启发,提出了许多深刻的问题,而陈教授睿智详尽的解答令到场的师生获益匪浅。整场讲座在大家热烈而又富有深度的讨论中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上海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