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2-04-18
今年5月中旬,上海博物馆加盟了市委宣传部、市社联主办的东方讲坛,开拓了我们系列专题讲座的新局面。由于东方讲坛更为广阔的平台,我馆专题讲座受到越来越多来自社会的关注,讲座预约可谓应接不暇,听众面大大拓宽,讲座的举办次数也相应地增长。这一方面得益于“东方讲坛”更有效的资源整合与信息发布方式,另一方面也是上海博物馆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提高市民文化素质号召的具体体现。
截至12月底,上博以东方讲坛举办点的形式,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推出各类讲座达31场之多。听讲人员构成涵盖社会各种职业,年龄跨度也很大,会场气氛非常热烈、秩序井然。通过东方讲坛这个大平台,上海博物馆的文博艺术讲座取得了更好的社会效益和更好的社会反响,其中在学生讲座、社区讲座和特展讲座等方面反应最为突出。
一、学生讲座
博物馆作为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机构,是社会重要的文化资源。在越发强调知识更新的学习型社会,博物馆教育应该积极融入到社会教育之中。举办学生讲座便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
学生是博物馆观众的大头,学校是我们开展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之一。学生讲座是上博讲座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学生讲座,我们的主导思想是突出趣味性与知识性,力求让学生眼前一亮,可以了解一些他们在书本上不曾学到的东西。
7月,中小学生相继开始暑假。为“让同学们度过一个更健康、更有意义的暑假”,我馆及时推出了暑期学生专场讲座。讲座从7月8日开始至8月26日结束,每逢周四举办,共八场,覆盖整个暑假时段。讲座内容涉及历史、宗教、民俗、艺术乃至动手参与制作文物模型的指导等许多方面。针对广大中小学生听众群体,我们在题目和内容的设计上刻意区别于一般的学术性讲座,而比较强调题目的通俗易懂、趣味性和引人入胜,如“阿弥陀佛与佛教艺术”、“唐伯虎与毕加索的对话”等等,力求从一个学生耳熟能详的题目切入,继而深入地展开主题,从而既突现了讲座的主旨,又能激发起中小学生的兴趣。
从讲座现场及讲座后来自同学的反馈看,暑期学生专场受到了广大学生听众的欢迎,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异常高涨,有很多场次甚至因爆满而有不少站着的学生听众。还有很多家长也兴趣盎然地随同前来,因为优先安排学生的缘故,只能站着听讲。上海博物馆暑期学生专场讲座丰富了学生们的暑期生活,成为中小学生们了解祖国悠久历史与文化、扩大自身知识面的第二课堂。
另一方面,国家教育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上海教委推进二期课改。我们以此为契机,积极走进学校,将文物以及物化的历史以讲座的形式直接带到学生身边,力求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以更开阔的思路思考和学习。此举也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
二、社区讲座
除了学校与学生,上博还根据城市社区的文化发展需要,专门组织了社区文博讲座。
上海博物馆五年来开展的逾百场讲座无疑扩大了自身的社会影响,培养了一大批文博爱好者。但是很多离退休的老年听众由于交通、精力或是信息渠道不畅以及上博本身可接纳听讲人数的限制等等原因,无法来上博参加讲座。我们与部分社区居委会合作,邀请本馆各方面研究的专家进入社区为居民们讲座。
最初我馆的社区讲座着眼点在于社区居民较浓厚的文物收藏的氛围与基础,因此讲座以鉴赏类题材为主,如“中国古代陶瓷鉴赏”、“古玉赏鉴”等。
今年以来,我们以加入东方讲坛为契机,将社区讲座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将单纯的鉴赏类讲座发展为比较系统的文物知识普及性讲座。这些讲座一方面区别于学术讲座而更加通俗化,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听讲者往往对文物有浓厚的兴趣和一定的文博知识基础,在讲座题目与内容的选择上相对较有深度,如“钟鸣鼎食与金戈铁马——谈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佛教艺术中的菩萨形象”等。这样的讲座满足了市民对文博知识普及的需要,同时将他们自发的兴趣转化为自主的学习过程,很多听众在讲座中和讲座结束后与博物馆专家进行了有着相当程度的专业交流,这也令我们的专家刮目相看。
三、特展讲座
2004年年底我馆“周秦汉唐文明大展”正式开展。我们为了配合此次大展,推出了“周秦汉唐文物艺术鉴赏系列讲座”共十讲,邀请了来自陕西方面的专家以及本馆专家,将讲座的地点安排在可以容纳300人的上博学术报告厅,打造高质量、高规格的系列讲座活动。东方讲坛为此特辟专栏刊登了相关的信息预告和报道。讲座信息一经发布,便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纷纷拨打电话进行预约。
第一场讲座,由法门寺博物馆馆长韩金科主讲:“法门寺与法门寺文化”。讲座会场爆满,听众为能够听到韩馆长的亲身经历而大呼过瘾,讲座结束仍久久不肯离去。第二场,由于上海突降大雪,天寒地滑,交通不便,我们本以为到场听众人数可能不会很多。令人意外并分外感动的是,再寒冷的天气也浇不灭听众的热情。当天到场的听众仍多达200余人,其中既有稚气未脱的学生,也有头发花白的老者,一些老人在家人的陪同下坚持前来参加我们的讲座。有一位年届八旬的老人家,行走不便,在路上又打湿了鞋,在人搀扶下赶来,并坚持听讲至结束,因天雪路滑,我们工作人员在感动之下,主动地陪同搀扶,从工作通道将其护送至馆外叫车,这时才得知,这位老人竟然是蔡元培先生的女儿!
在精彩的主讲之后,主讲人和听众又进行了相当成功的互动。听众踊跃地举手提问,有的还提出自己的主张质疑主讲人的观点,积极与主讲人进行讨论,场面有序而热烈,欲罢不能。体现了上海市民极高的文化素养和强烈的参与意识。
上海博物馆的讲座形式力争多样灵活。既有学术性的,也可以是通俗的知识普及性的;既可以结合陈列展览进行,也有独立成系列的;既可以是注重知识的传递,也可以是双向的互动交流,甚至可以采用座谈的形式。在技术手段方面,讲座过程中注重加入多媒体材料,如播放视频、图片、动态演示效果等,通过电脑或数字化投影仪,给听众更多视觉的东西,从而极大地增强了讲座的效果。这是文博类讲座的性质所决定的特点。
文博类的专题系列讲座,可以很好地弥补陈列讲解就展品谈展品的不足,揭示展品的内涵与外延,介绍展览的背景等,比较具有系统性,是文博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形式。
同时,公众可以通过讲座了解文博界最新学术发展的成果。毕竟博物馆的科研成果不应是博物馆工作的完结,以科研为基础开展的教育普及工作才是最终目的。“博物馆不在于它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资源做了什么。”开展讲座便是上海博物馆“做了什么”的一个重要体现。
在此,我们必须感谢东方讲坛为上博提供了更大的舞台,更畅通的信息渠道,使我们的讲座能够以更新更好的内容与面貌呈现给更多热心支持文博文化事业的听众。在新的一年中,我们将致力于进一步提高讲座的质量与数量,为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的文化建设,为进一步建设我们的学习性城市做出应有的贡献。
200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