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7-11-03
讲座题目:中日皇城作为佛教帝国的首都,约650至770年
主讲人:王静芬教授
开始时间:2017-11-08 09:30:00结束时间:2017-11-08 11:00:00
讲座地址:中北校区图书馆二楼报告厅
报告人简介:
王静芬先后在日本的国际基督教大学获得学士学位,香港中文大学获得中国艺术史哲学硕士学位,及于哈佛大学获得艺术史专业博士学位。1997年至今,她任教于弗吉尼亚大学艺术系,期间晋升至副教授,并当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主任。她还在香港中文大学,匈牙利的Eötövs Loránd University,及香港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任客座教授。
王静芬专门研究中国中古时期的佛教艺术,探讨宗教和社会有关的艺术主题,以及宗教文本/教义与视觉表征之间的关系。她的专注包括有《中國石碑:一種象徵形式在佛教傳入之前與之後的運用》(2004年,中文版2011年),《法隆寺的再检讨》(主编,撰稿人,2008年)《中古时期中国与邻近地域:文化交流与区域间的联系》(主编,撰稿人, 2014年 )。此外,她发表了多篇有关中国佛教艺术的文章,并进行《慈悲的力量: 观音造像在亚洲的传播》的数码项目研究。她的新书,《佛教文化艺术传播的践行者求法高僧——东亚国际佛教艺术风格的形成,645–770年》,将于明年有新加坡大学出版社出版。
讲座摘要:
自汉代以来,长安和洛阳是中国的古都,也是唐帝国的首都。奈良是日本八世纪奈良朝的首都。长安和洛阳是中国浩大的帝国的皇朝城市,其建造遵守了中国古代的礼仪传统,如对天的崇拜,以及儒家思想的原则。奈良的建立以长安为模范,因为当时日本正在密切传入唐文化,建设新兴的、中央集权的政府。然而,这三个皇城在一段很短的时间转化作为宗教和政治的皇城,服务于以佛教王权为治理原则的佛教帝国。本文探讨了谁是推动佛教成为国教的主角,并考察佛教教义的传播和流通,以及跨境的佛仪式和艺术风格如何改变了这些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