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4-04-10
主讲人:李永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主题:为何是荷尔德林?——海德格尔与荷尔德林诗歌的对话
时间:4月17日(周四)13:30-16:30
地点:虹口校区会议中心英伦厅
主办单位:德语系
主讲人简介: 李永平,男,先后就学于北京大学、德国马堡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北欧室主任,外文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世界文学》编委,并担任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会长。主要从事德语文学研究,亦旁及德国哲学,擅长思想史与文学的融贯性研究,其研究重点为:德国早期浪漫主义、里尔克,近十年尤寝馈于荷尔德林。有《荷尔德林的现代性诗学话语》、《绝望与信心—论20世纪末的文学和艺术》、《君王的民主》、《自然与精神—诺瓦利斯的文体原则》、《莎士比亚笔下的少女和妇人》、《献给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诗与宗教》等著译多种,论文50余篇,并编著《尼采文集》(6卷)、《上帝的故事—里尔克散文随笔集》、《里尔克精选集》、《里尔克诗选》、《世界短篇小说经典—德语卷》等。
讲座内容简介:
第一讲 为何是荷尔德林?——海德格尔与荷尔德林诗歌的对话
荷尔德林在中国广为认知,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海德格尔。自上世纪30年代后,海氏一直致力于与荷尔德林诗歌的对话,并称荷尔德林是“诗人中的诗人”,似乎像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这样一些伟大的诗人,都不入他的法眼,即使他评价甚高的里尔克、格奥尔格等诗人,也某种程度上不及荷尔德林。究竟是什么使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歌如此着迷与倾心?几乎从《存在于时间》开始,海德格尔一直试图克服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但苦于找不到一种不同于形而上学的语言。正是在对荷尔德林诗歌的阅读中,海德格尔发现了那种使他可以走出西方形而上学的语言,由此开始了他与荷尔德林持续一生的“思与诗”的对话。
当然,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的阐释,并不是所有人都表赞同,尤其是许多文学批评家不无微词,认为荷尔德林的诗歌被“海德格尔化”了。本讲座旨在从海德格尔与荷尔德林诗歌的对话中,阐发其中的微言大义。
第二讲 荷尔德林:在诗与哲学之间
如果说,第一讲着重在海德格尔与荷尔德林诗歌的对话,第二讲则回到荷尔德林本身,主要论述荷尔德林如何从哲学走向诗的。
荷尔德林一生与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早期他潜心康德哲学,亦为费希特的哲学所倾倒,还时与黑格尔切磋哲学。但是,愈研究哲学,荷尔德林就愈感到哲学与他的心性和禀赋格格不入,因此而与哲学逐渐疏远。在哲学与诗之间,荷尔德林认为,诗要高于哲学,是人类精神的最高表达形式。
在荷尔德林时代,由启蒙而带来的现代性问题日益显现,批判和克服现代性的自身分裂,是当时哲学家和诗人必须面对的任务。与荷尔德林同时代的黑格尔认为,只有哲学可以克服现代性自身所带来的问题,在这方面,诗不及哲学。与此相反,荷尔德林则认为,诗是克服现代性自身分裂的唯一途径。如果说,黑格尔建构了一种现代性的哲学话语,那么,荷尔德林则建构了一种现代性的史学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