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7-06-20
5月23日,上海市金融学会、上海城市金融学会、上海农村金融学会联合举办“民国时期的银行育人观及启示”讲座。作为第16届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活动之一,此次活动邀请了广发银行上海分行纪委书记刘平博士作了关于“民国时期的银行育人观及启示——从《民国银行练习生记事》说起”的主题演讲,货币史专家潘连贵进行了点评。来自金融实务部门的60余名从业人员参加了活动,并在会后参观了金融博物馆暨银行博物馆。
刘平博士用了大量的图片和史料,从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民国时期的银行育人观,对现今银行从业人员仍具有很大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一、重新认识民国银行家
民国时期银行育人观的形成,与银行家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银行家中,常被提及的是政府银行、大商业银行的代表性人物,如宋子文、张嘉璈、钱新之、叶景葵、陈光甫、李铭、吴鼎昌、周作民、谈荔孙、胡笔江等。
中国银行总经理张嘉璈1934年在中国银行重庆分行演讲时,提出行员应当具备的四种要素:第一,须有钱庄的智识;第二,须有洋行的智识;第三,须抱如在大学研究院之心理;第四,须有教会的精神。
张嘉璈1934年在四川万县中国银行谈话时,提出青年行员须遵循的三个标准:第一,保持旧道德,即“勤俭信义”;第二,培养新精神,即身体好,时间宝贵,做事刻苦,服务客气;第三,用旧识见贯彻新精神。
二、银行练习生是怎样“养”成的
(一)招聘
练习生是民国时期银行从业人员的最低层。一般而言,银行均自行组织招考。投考资格对学历、年龄、性别有一定要求。考试科目中,对国文的重视程度较高。对于所有新进员工,必须有保人担保,已成为各家银行用人上的一种惯例。首先,报考资格中,要求必须有适当的介绍人介绍;其次,在办理报考手续时,报考书上需由介绍人签名或盖章。在当时资讯不十分发达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审慎的考量。
(二)考试
严格的考试规则,是各家银行招考时必须强调的。考试分笔试、口试。笔试又分国文、算术、薄记、智力测验等。对练习生考试科目的选择,各行虽有差异,但主要目的都是希望通过考试选拔真正有用的人才。口试在整个招考环节中也占据了相当重要的成分。对口试制订了具体的评判参考标准,如头脑分为灵敏、清楚、中庸、迟钝、糊涂,体格分为强壮、结实、康健、孱弱、病态。口试还附加一些问题,如过去之工作及经验、家庭情况、投考本行之抱负等。
对练习生的录取工作,从笔试到口试,再到体格检查,每一项都有明确而具体的标准。这些标准,对确保生源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便以今日眼光看,如此的制度安排,也算得上相当周密。
(三)录取
甄选合格的练习生,确实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除了考试成绩外,还有其他诸多因素,需要银行方面综合加以权衡,比如人情因素。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陈光甫提出三项原则:考试务取公平;来历宜求明晰;人事上亦当兼顾。在1936年中国银行杭州分行招考练习生时,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先生即写信推荐。在这种情形下,关键是看用人单位如何取舍。
对于一家正规的商业银行,招考练习生,当然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关系,但却不会仅仅考虑维护关系而放弃素质方面的基本要求。相关学校或关系人的介绍,本来就是出于防范安全的考虑,是列入招考简章的要素。实际上,在银行档案中可以查到有关考生成绩汇总、最终录取名单以及推荐信等,做到光明磊落。
录取工作结束后,在分配工作之前,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规定,新进行员还要填写“家庭及经济状况调查表”存查,而且每年都须重新填写。这有助于银行了解和掌握员工的财务状况,对及时发现员工异常行为,以及防范案件风险等,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四)谒师
在不少有相当规模的银行,均有较为正规的谒师仪式。对于指定的业师,或者相对固定的指导老师而言,需要对练习生进行多个方面的训练,职责包括指示进修方法、查阅业余补习成绩、审核个人经济状况、考察平日交游及行动、指导或查询日常工作、解答学业上之疑问等,目的是打造一个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行员。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将所有被考核人员分为优秀分子、可用分子、成问题分子三种类型,每类均有具体的标准。如优秀分子有24条标准,其中包括有气量,能容物;与人共事,能委曲求全;对于下属,宽猛得宜。浙江兴业银行对新进练习生的服务经历记录,考虑得也相当周全。
在不同的银行,谒师的表现形式或许有所差异,但对于练习生培养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这种庄严仪式下形成的集体记忆,是练习生难以忘怀的,并对其职业生涯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五)培训
对于不少有一定实力的商业银行来说,举办训练班以训练和培养新招收的员工,使之成为适应银行自身实际需求的人才,已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选择。
从1934年中国银行训练班日常生活表看,每天的主要时间用于行务实习,这是训练班的重要实践环节。此外,训练班的安排,时间概念异常清晰,纪律要求非常严格。正是这种严格的时间观念和纪律观念的培养和灌输,成为训练班取得实际效果的重要保证。
(六)实习
实习对于练习生的成长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认为,百闻不如一见,单凭学课训练仍嫌不足,应至各部门各分行实地见习。中国银行也相当重视练习生的业务考核,除了集中训练外,更多的是通过业务实践来培养和锻炼练习生。
(七)待遇
在民国时期的各种行业中,银行业被认为是一种“金字招牌”式的职业部门。近代中国的商业银行已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薪酬体系:1、薪水,包括级别工资、年资加薪、岗位津贴等;2、分红,包括年终奖金、股息等;3、福利,包括物资福利,如储金、养老金、抚恤金、临时津贴等,以及非物质福利,如提供集体宿舍、举办图书馆、俱乐部等。
具体到练习生这一层级,因尚不能算作真正的行员,其低薪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处于整个等级链条的最末一段,与其他职员,尤其是高级职员差距非常悬殊。但相对于工作的稳定性以及发展前景,尤其是较大的晋升空间,银行练习生职位在社会上还是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三、教化
由于银行职员的生活由一板一眼的例行公事所组成,厌倦情绪经常潜伏在银行职员的生活表面下。因此,对所有招收入行的练习生,除了加强理论知识的培训,以及业务技能的提高外,思想上的教化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如何监督和检查练习生身心修养的效果?日记是一种各行管理层采用较多的形式。对中国银行来说,日记已成为该行管理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与该行高层的倡导是密切相关的。中国银行总经理张嘉璈将日记作为银行员工个人修养的重要内容,归纳了三点好处:1、可以将每天生命的痕迹记留下来;2、可以作为训练自己文字的极好的机会;3、坚持记日记,可以锻炼一个人的耐性和恒心。
此外,部分银行还通过练习生服务规则提出要求,加强惩戒,是增强教化效果的重要手段。中高级管理人员的言传身教,对青年员工尤其是练习生也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从民国时期的银行育人观看,关爱员工是银行社会责任的题中之意。育人既要有想法,更要有科学思路和系统措施。
(上海市金融学会)